第7章(2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实际上这层关系只是崔瑛一时口快,与吕蒙正聊天打趣的时候,一时顺口按现代的语言习惯叫了一声“县尊大人”。但在这个时代,“大人”还仅用来称呼父母,即使是父母官,百姓也只称呼官职,冲着官员叫爹这么没节操的事情,要到清代中晚期才会出现。所以在吕蒙正看来,就是他对崔瑛特别好,崔瑛感念在心,真情流露,管他叫“爹”了。吕蒙正的儿子那时候还不会说话,崔瑛这声拖长了尾音的“大人”真是叫得他通体舒泰。转身就张罗着摆酒席,收义子了。

  崔瑛不能跟吕蒙正说他在现代时的语言习惯,吕蒙正又对他是真好,这个时代义父子关系还挺得人看重的,毕竟当今皇帝就是太祖皇帝的义子兼内侄,一点血缘关系都没有,还能顺当当继承皇位。所以也就假戏作了真,干脆认了吕蒙正作义父。

  等正式确立了义父子关系,崔瑛的生活品质那是提升了好几等。义母将他四季衣裳张罗妥了,吕蒙正日日紧盯他学习经义,隔三差五的听他讲生活中事,传授他为人处事之道。这都让数十年没有人教导关心的崔瑛感念至深,对吕家夫妻也真像儿子一样孝顺。

  “你那是什么运气?”陈彭年有些羡慕有点嫉妒地说:“守着寒窑苦读能娶到知书达礼的妻子,知个小县城又白捡个好儿子,啧啧。”

  “行了行了,收起你那副嘴脸,有事赶紧问,明天一早,阿瑛还得去竹山村里指点春耕呢。”

  第12章 一年(下)

  陈彭年本身是语言学家,他与崔瑛要讨论的无非是标准音应该是什么罢了。编纂组里有人崇古,要完全按《说文解字》来注音;有人尚北,要按现在的河北大族人说话口音来;也有尊上的,要按皇帝的口音来的,反正吵成了一锅粥。

  崔瑛不想搅进这一听就容易搞成唐代《氏族谱》那样的政治事件里,凭上古代汉语课时那点印象,向陈彭年科普了一下上古音是怎么回事,又说了一下原来社会民国官话和新中国普通话的确立方法,至于选择哪一种那就是朝上诸公的事了,在官方通用语没颁布前,他的讲义还是按原身的方言来标。

  陈彭年解决了心头的疑虑,注意力又转到房舍上来,觉得这房子似乎和一年前大不一样,兴致勃勃地拉着崔瑛要四处看看。

  崔瑛无奈,领着陈彭年从前面开始看。

  前面的铺子里,张雷坐在烛台下正看着书,边上还摊开一本今天的借阅册。

  “阿雷,天晚了便别耗眼睛了,要是得了怯远症那可就麻烦了。”崔瑛见烛火摇曳不清,张雷眼睛离纸近近地,连忙制止道。

  “哎,知道了先生。”张雷不好意思地收起了讲义。

  陈彭年没在意这师徒官司,他仔细打量这方小铺,不再是之前吕蒙正在书信里描述的简陋学堂,一面靠墙的大书架,最上面整齐地摆放着十三经的卷本,下面则是线缝的竹纸讲义,分别按《蒙求》《农事》《志怪》等类别分了,又按日期分了册。《蒙求》还有六七册在架上,《农事》仅余一册,《志怪》则就余几张还没订成的本的讲义还在。

  离书架远些的地方则是一排桌椅,还有笔砚摆在桌上,看起来是给书生抄录书籍用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