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5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当然,周敏不是担心交税,以他们家的收入,税收根本不会成为负担。徭役也完全可以捐银抵过。

  站在历史的岔路口上,她可以清晰的看见未来的模样,所以周敏很清楚,普通人的日子过不下去,比土地兼并更深一层的原因是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的不足。

  如果地里的产量高到每年都有剩余,根本吃不完的程度,那就不会有人饿肚子了。那时候粮价会自然而然的降低,士族就不会抓着土地所有权不放,因为土地不能再带给他们高回报,而免税的政策也会名存实亡。

  然后,就像她所经历过的社会那样,大量的粮食使得一部分人能够从耕作生产之中脱身出来,从事其他职业,然后手工业和工业迅速发展,商业也随之繁荣,成为税收的主要来源,到最后,种地不但不需要交税,甚至还可以领补贴。

  到那个时候,也许阶层还在,社会矛盾还在,但至少不会动不动就有人冻死饿死。

  所以归根到底,还是要提高粮食产量。

  这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漫长的发展过程,而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的。因为虽然从封建社会走到社会主义社会用了几千年,但从老百姓吃不饱饭到取消农业税,也不过三四十年间。

  当然,只靠周敏出力,要在这么短时间内得到成果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拿出初步的结果之后,她会将此事上报朝廷,举全国之力来支持这件事。有生之年,或可看到那一日。

  但那一切的前提,却是她能够安安稳稳的保持现在的状态。

  可是对现阶段的齐家而言,家里没有读书人,到底还是无根的浮木,说不定哪一天偌大家业就都只能拱手让人了。

  他们现在能够站稳脚跟,是因为温泉山房的存在,是因为四位先生在这里修书,更重要的是昌平侯宣斌的关照。但别人的关照千好万好,还是不如自己有。

  当然,自家就那么几个人,要立时三刻就考出个秀才举人来,根本就不现实。石头就不必提了,要等小七斤长大考取功名,就算他是天才神通,那也得是十年之后的事了。

  周敏只能寄望于培养万山村自己的读书人。反正大家都姓齐,属于同一个宗族,培养出了人才,自然也会倒回来庇护整个万山村。

  至于到时候又会产生什么矛盾,那就是之后的事了。

  在万山村如今正在学堂上学的适龄儿童之中,倒是有那么几个聪明的。大抵是因为齐家山这里吸引了太多士子过来,也算得上文风鼎盛,受到影响,小孩子们对读书也有了更多的向往,所以学习都很用功。大一些的孩子心浮了,估计很难取得成就,几个小的却很有慧根。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