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3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至于之后的工作计划,周敏也已经想好了,先把图书馆现有的书印一批出来。每一册书至少要有十本,这样才能让尽可能多的学子看到这本书。而且数量多一些,图书馆那边也就可以开展外借服务了。

  这同样是一项大工程,不过并不急。所以在这期间,还可以趁机研发一下新的工艺,比如彩印。

  在江南地区,彩印的图本已经是市面上随处可见的东西了,十分受欢迎。不过这东西还是印什么百美图、避火图之类的用得更多,顶多是话本和院本上印几幅绣像,坊间的评价自然也就不高。

  大约也正是因为这样,这种技艺没有广为流传。在征州这样偏远的地方,自然很难见到。

  不过出版商也不傻,即便不受重视,这种秘技也被牢牢捏在手里,绝不外泄半点。好在自家工匠都是从皇宫大内出来的,这些绝活儿虽然没人会,但却都是见过的,钻研一番,复制出来不算难。

  那之后,周敏还有一系列的书想印,不过倒也不必着急,按部就班的做下去就可以了。

  最让周敏惊喜的,却是张叔这边,他居然已经试制出了好几种符合周敏要求的纸张。有的颜色丰富,有的纸质细腻,但又都不脱黄麻纸的底,所以仍旧拥有那种别具一格的美感,使得一张纸也仿佛艺术品一般,可以用于品鉴。

  周敏只送了四位先生每人一刀纸,也没进行别的宣传,这种纸张就在温泉山房和长青书院这边流行了起来。

  文人嘛,就爱个风雅,无论笔墨纸砚,还是书房里的其他用具,都必定要是能够经得起赏玩的才最好。所以坊间所售的纸,也是各种都有。不过周敏的纸之所以能够流行起来,却是因为四位先生的名人效应。

  就像京中妇人们最爱模仿宫中装束一样,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自古有之。

  所以这种纸,周敏索性就将之命名为飞虹纸。以四位先生修书之地命名,自然更增风雅。说不定会随着经典集注和飞虹楼丛书而流传下去,后世闻名。

  将各项工作都梳理了一番之后,周敏就又闲了下来。毕竟现在没有新的“业务”要去开拓,其他事情自有成例,不需要她多费工夫。过了一个轻松悠闲的年之后,周敏不再让安氏每天带着七斤了。

  隔辈亲很容易造成过度溺爱,周敏对此深有体会,上辈子也见过不少孩子跟着爷爷奶奶被宠成小霸王,所以一早就警醒过来。

  之前孩子还小,没开始学东西,让安氏带着也无妨,当然最主要的是满足安氏和儿孙绕膝的心理。但四个月之后,周敏就打算将孩子接手过来,开始早教了。

  听说她现在就要教孩子学东西,安氏吓了一跳,差点儿就要认为周敏在虐待孩子了。好在很快看到她拿出来的“教材”,居然都是一些很简单的东西,甚至这段时间她也在饶有兴致的做,比如指给孩子看各种家具、颜色什么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