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1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而声势浩大的《指匠情挑》,显然是被全世界观众翘首以盼、众望所归的最佳影片。

  这部影片先后斩获“英奥”英国电影学院奖、金球奖最佳影片之后,竟然在二月中旬的柏林国际电影节上,一举捧得金熊大奖。

  并出人意料的,令柏林影展评审团破例将最佳女演员银熊奖,同时奖给了《指匠情挑》两位女主角——玛格丽特·阿佳妮与凯拉·奈特莉,在欧洲影坛再添狂热声势。

  不同于奥斯卡金像奖以及“英奥”之称的英国电影学院奖,采取数千人投票制度,几乎完全不会出现票数持平,同一奖项颁给两人的情况。

  欧洲三大“精英政治”的小评审团制度,受评审团主观因素极大,双女主、双男主同获奖项的几率,虽然极低,但也不是首次出现。

  但在拥有六千位评审投票的奥斯卡,双女主同获奖项显然就成了痴人说梦,反而只会因为分票而失利。

  但即便如此,《指匠情挑》在最佳影片这一重磅奖项争夺上的民众支持率,依旧遥遥领先。

  而米拉麦克斯公司的韦恩斯坦兄弟,将全部筹码都压在了歌舞片《芝加哥》身上。

  为了能抗衡《指匠情挑》,在公关游说上,韦恩斯坦兄弟几乎放弃了米拉麦克斯公司今年同样入围奥斯卡奖项的《时时刻刻》。

  对《时时刻刻》在宣传攻势上,明显缺乏力度和主动性。

  米拉麦克斯公司倾尽全力运作《芝加哥》,以期望再次复制以《莎翁情史》掀翻《拯救大兵瑞恩》的典范公关案例。

  而最终结果究竟是众望所归还是大热倒灶,在此刻终于即将拉开帷幕——

  2003年3月23日下午,全世界各地记者齐聚柯达剧院,这场由美国广播公司直播的颁奖典礼,今晚将颁发24座奥斯卡学院奖,再次缔造出全年的最大赢家。

  座无虚席的柯达剧院内,颁奖晚会主持人史蒂夫·马丁诙谐幽默,“这是我第二次主持奥斯卡颁奖晚会,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和同一个情人交往一样,让我感到无比兴奋。”

  他表现的很兴奋的看着坐在最前排的玛戈,“瞧,玛格丽特·阿佳妮就坐在那儿,我和她的距离大约是22英尺,要知道,这世界上能和她如此接近的人,通常不是亿万富翁就是超级英雄,当然,还有可能是我们年轻英俊的总统先生。”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