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6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六六捧着脸惋惜道:“早知道太子殿下不爱说话,该让我去嘛。”

  “你去?你说甚?”杨文远学着六六的样子翻了翻眼仁。

  六六小脖子一仰, 伸出手指数道:“一,不准欺负郑家小郞和胖墩。二, 大家要尊敬钟里长,要听钟里长的话,三, 沙河镇里的人要不要内哄, 要拧成一股绳, 不要贫相交富相移……”

  杨文远敛了笑意,神色颇是惊异地看着六六。在他心中,六六只是一个可爱又善良, 有时还一根筋的小姑娘,然刚才六六无意中说的话却道出沙河镇的现状。

  沙河镇目前看起来尚是风平浪静,但有着金沙这个诱饵在,浪下面怕是波涛汹涌。稍有无慎,让有心人利用,沙河镇的人和沙河里的金沙就是剌向太子心脏一把锋利的刀。不知道太子他们的安排如何。他想去提醒一二,眼前又晃过太子等人若有若无的戒备。是啊,谁会相信杨阁老的嫡孙会真心为他们好呢?说不定还以为他使的是反间计。

  杨阁老一上台就取消文德皇后对女子优待的政令,比如取消女户,取締女学,再次主张女子无才便是德,鼓励一女不嫁二夫,守节,立贞节牌坊等等完全和文德皇后的主张背驰。鲜明地表示了他完全不站在太子一系,其实他在文德皇后还活着时,都曾表示过他对她的政令的反对,尤其是关于女子的。但那时他官卑言轻,无人在意。然文德皇后的离世,给了他机会,他仗着在皇上未得志跟随的那分情份慢慢的获得皇上的信任,最终把前首辅赶下台,他取而代之。这些话,有些是杨文远猜的,有些是杨阁老告诉他的。当时,杨文远问了一个傻乎乎的问题,既然你如此深恨女子有才智,为甚当年要替爹求取他的母亲,一个书香世家的才女。至今他仍记得杨阁老的回答,因为他父亲杨知府那时非他母亲许氏不可。但他父亲绝不曾像祖父杨阁老说的那样对他母亲许氏一往情深。

  杨文远想了很久,才想明白。那时,郁郁不得志的杨阁老打算放下自己的偏见,令儿子们娶书香门第的闺秀来表明他的退让。然而他自以为的退让并没有换来文德皇后对他的提拔重用,可想而知他是怎样的羞怒。

  这种羞怒一直延续着,直到到杨阁老登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时,他这份羞怒就像决堤的洪水汹涌而来,他颁布了一条又一条限制女子的政令。

  正是这些政令,让迟迟不能回京任职的杨文远之父杨知府醍醐灌顶,彻底恍然大悟。原来他不能回京任职是因为老父不喜欢他的夫人,一个吟诗作画的才女。

  杨知府小时还不曾听父亲对有才的女子特别有偏见。长大后偶尔听杨阁老念叨女子久该待在后院,女子无才便是德。他也不曾放在心上,要不然杨阁老也不会给他定下书香门第的姑娘。然而事实却告诉他他老父的确不喜有才的女子。

  自以为猜中杨阁老的心思,杨知府慢慢地冷落许氏,并在杨阁老成为首辅的次年直接纳了一个大字不识的贤惠女子做贵妾,杨知府在向他父亲表示他跟他父亲是站在同一条线上的。

  可惜的是杨知府做的这一切除了杨阁老隐晦的赞同,并没有他想的那样升他的官或调他入京。十余年来,他一直在知府这职打转。看着昔日的同僚,一个个的高升离去,杨知府的心底的怒火日益旺盛,却没个发泄地,一发狠,一气儿纳了好几个不识字的小妾。等杨知府冷静下来,开始琢磨是不是他老父有了娇妻幼子,忘了原配嫡子。

  于是杨知府决定送儿女上京以探杨阁老的心意,当时正是幼童的杨文远,因长的粉状玉砌,甚是喜人让杨知府挑中送回京城杨家。

  到了京城,过了一二年 ,杨文远才明白,除非他父亲杨知府政绩菲然,让人不得不升他的官职。凭杨阁老,杨知府绝无升迁的可能,皆因杨阁老爱惜羽毛,怎可循私升迁家中子弟落人话柄。

  然已升官心切的杨知府如何听的进杨文远之言,反而写信来责骂杨文远没有伺候好祖父,才令杨阁老不愿升迁他。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