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3 / 7)
另外,有很多的孩子就是因为从来没有学习的机会,所以错过了念书的最佳年龄,从而一辈子碌碌无为。没准通过这样的方式,还真的能发现很多有学习天分的孩子。如果真是那样的话,王姒宝不介意掏钱,供这样的孩子读书。
“这个建议也相当不错。想来宝妹有这样的想法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见王姒宝点头,王子义继续说道:“但做起来可不是那么容易。不过既然你和溪哥儿有自己的封地,不管将来你们去不去封地,咱们都可以拿那里来作为试点。”
做什么事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可以选择小范围进行尝试。这个概念是王姒宝给自家人一点一点灌输的思想。现在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王子义说完,看了看王裕洵。
王裕洵点点头道:“这个建议确实不错。我相信,不管是谁带的这个头,将来都会有得到全天下老百姓认可的那一天。这也算是为了林溪父子和咱们一家收买人心吧。”
呃?这话好像比自己说的还要直白啊!想的也长远。
☆、第二百九十五章商议(三)
“还有吗?”王裕洵开口询问道。
“呃?差不多了吧。”王姒宝想了想,突然想到差一点把正事给忘了。于是赶忙道:“我其实这两天想的最多的反而是三哥你这块儿势在必行的吏治改革。”
王裕洵点头道:“嗯。就像当年我参加会试考试时出的那道会试题。我和爹爹在来的路上讨论的最多的也是吏治改革。”
“那你和爹爹是如何想的?不要光指着我说。我在这方面的眼界必定没有你们那么宽。”王姒宝知道自己属于纸上谈兵的选手。她的很多想法大多来源于现代发达的资讯,还有就是小说和电视。
但关于改革在她的历史认知里,只要关于什么变法的好像发起者都没有什么好的下场。但是一提到历史进步好像又和这些变法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在王姒宝的印象中,第一个变法应该是商鞅变法,后来还有宋朝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变法。
这三个人当中商鞅被五马分尸了,王安石辞官隐退,张居正还能好些,最起码其在位期间受到的待遇比较好,但是在其死后,差一点被开棺鞭尸,家属或饿死或流放。
这其中尤其以王安石变法最出名。张居正的变法最为成功。
↑返回顶部↑
“这个建议也相当不错。想来宝妹有这样的想法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见王姒宝点头,王子义继续说道:“但做起来可不是那么容易。不过既然你和溪哥儿有自己的封地,不管将来你们去不去封地,咱们都可以拿那里来作为试点。”
做什么事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可以选择小范围进行尝试。这个概念是王姒宝给自家人一点一点灌输的思想。现在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王子义说完,看了看王裕洵。
王裕洵点点头道:“这个建议确实不错。我相信,不管是谁带的这个头,将来都会有得到全天下老百姓认可的那一天。这也算是为了林溪父子和咱们一家收买人心吧。”
呃?这话好像比自己说的还要直白啊!想的也长远。
☆、第二百九十五章商议(三)
“还有吗?”王裕洵开口询问道。
“呃?差不多了吧。”王姒宝想了想,突然想到差一点把正事给忘了。于是赶忙道:“我其实这两天想的最多的反而是三哥你这块儿势在必行的吏治改革。”
王裕洵点头道:“嗯。就像当年我参加会试考试时出的那道会试题。我和爹爹在来的路上讨论的最多的也是吏治改革。”
“那你和爹爹是如何想的?不要光指着我说。我在这方面的眼界必定没有你们那么宽。”王姒宝知道自己属于纸上谈兵的选手。她的很多想法大多来源于现代发达的资讯,还有就是小说和电视。
但关于改革在她的历史认知里,只要关于什么变法的好像发起者都没有什么好的下场。但是一提到历史进步好像又和这些变法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在王姒宝的印象中,第一个变法应该是商鞅变法,后来还有宋朝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变法。
这三个人当中商鞅被五马分尸了,王安石辞官隐退,张居正还能好些,最起码其在位期间受到的待遇比较好,但是在其死后,差一点被开棺鞭尸,家属或饿死或流放。
这其中尤其以王安石变法最出名。张居正的变法最为成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