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而后,他字里行间便透出几分惋惜来:“唯惜孙伯符天寿不永,盛年早逝。”

  黄硕其时看信到这儿,心下也是一叹——那个少年有志,英达夙成的孙伯符,在十七岁承业之后,短短十年,便与其父之般,死于弓矢之下,享年二十七岁。

  当真是造化无常。

  其后,又十七岁的少年——孙权,在兄长死后承了父兄基业。同兄长当年一样的年纪,也同当年兄长一般的胸怀大志,但却因年少稚嫩,难以令群臣服膺。

  此时的周公瑾,已是统率三军的、重兵在握的中护军,他越众而出,当着所有的面,对这个十七岁的少年稽首而拜,行君臣之礼,以头触地,表示自己愿臣服翊戴,而后,群臣纷纷仿效。

  而赤壁之战前,曹操发来战书之时,江东诸人大多都欲请降,关键之际,便是周公瑾果决明断,决意一战。之后,更在此次大战中居功至伟。

  --此人的节义气度,智计筹谋皆是令人慨叹。

  只是……孙伯符已逝,如今的孙仲谋,同他之间却没有那般总角相交,垂髫同乐的情份。而莫论他再怎样表忠示诚,一个手绾兵符,掌着三军调度的大将,也难以令主君全然放心罢?

  那时候,读罢了信,黄硕心下暗叹一声。

  只是,不想短短两年之后,孔明便一语成谶。

  赤壁之战落幕后,周公瑾奉命独守江陵,却在两年之后匆匆请求回吴——其中因由,若细细推敲,只怕是孙仲谋已生了猜忌之心?

  世事浮云,人心原本就是最难掌控的。

  不久,周瑜便病逝于吴下,时年三十六岁……究竟缘何陨命,至今仍众说纷纭,但孙仲谋因疑其不忠而鸩杀大将这种说法,一向也没有断过。

  如今,斯人已逝整整四年,黄硕跽坐在辛夷花荫之下的竹簟上,默默看着那幅薄绢上,孔明清隽端敛的字迹“其人雅量深致,性度恢廓,堪称当世俊杰……唯惜孙伯符天寿不永,盛年早逝。”不禁心下长长一叹……良久无言。

  她在树荫下静坐良久,却忽闻门外有匆促的马蹄声跫跫而响,渐近了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