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陆澹可笑,她也可笑。

  ***

  新朝五年,皇帝大婚。

  新朝六年,礼部尚书渠宜生主持创办晋江书院,教授百家之长,兼收并蓄,有教无类,不以门第出身择人,甚至不以性别择人,因其比较寻常书院,还开设了女院,而女院学子,成绩优异者,同样可参加科考,或被推举为官。

  最让人咋舌的,却是这书院并不以儒为尊,而是百家并立,思想自由,学子依旧读孔孟之道,却不必尊其为圣,也不必将四书五经每一句都尊为金科玉律。

  这消息一出,顿时引起轩然大波,有人赞成,但更多人却还是反对,尤其儒林,反应激烈如同被刨了祖坟,呼天抢地哀叹礼崩乐坏圣人之道不复存者亦不在少数。其中最为人瞩目的,是礼部尚书渠宜生之父渠易崧,听闻女儿创办晋江书院,并立下那样 “辱圣”的规矩,渠易崧愤怒至极,竟当众宣布与渠宜生义绝,断绝父女关系,从此两不相干。

  为此,渠宜生几乎被天下所有儒林中人唾骂挞伐,定国公府的院墙,总有人偷偷摸摸地扔臭鸡蛋烂菜叶,便是出行的车马,也免不了被激进的儒生拦下大骂。

  然而,汉武尊儒,秦皇坑儒,儒教兴衰,终究还是看统治者意志,读书人反对地再怎么慷慨激昂,亦斗不过统治者的强压。

  无论儒林如何反对,皇帝始终与礼部尚书同站一个战壕,晋江书院依旧艰难地办了起来,任沈问秋为书院院长,书院山长有从民间请来的名士,亦有致仕的老臣,甚而能工巧匠,能人异士,各色人等皆有。

  书院起初可以说是步履维艰,大多权贵人家都在观望,不愿意把自家的孩子送到书院就读,这让书院的生源有些寥落,去书院的就读大多是寒门子弟,甚至还有奴仆、工匠等等身份卑贱的人,有些甚至是冲着录取后,书院对学子的禄米补贴去的。这让权贵人家更加不愿意与晋江书院沾上关系,仿佛沾上了,便会让自家孩子多了份穷酸气似的。

  然而,三年后又一次科举,晋江书院多人考中,随后任职为官,迅速涌入朝中,形成一派力量,与传统书院乃至国子监学子分庭抗礼。

  这时,礼部尚书渠宜生又给世人献上一份“大惊喜”。

  一部《女四书注》横空出世,出现大江南北几乎所有的文房书铺货架上,上面赫然写着礼部尚书渠宜生的大名,翻开书页,里面几乎字字都颠覆了过往人们教导女儿的准则。而晋江书院中,《女四书注》甚至已经是女院学子的必读书目,对男院学子来说亦是选读书目。

  这份“大礼”还未让人消化下去,另一则引人注目的新事又将人们的目光吸引过去。

  那个由礼部尚书渠宜生一手成立,神神秘秘,古古怪怪,几乎所有朝臣都不看好的研究院,终于研究出一个东西。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