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3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期间周扬还问起荀子的主张来,董慈也得机会好好的了解了‘性恶论’。

  顾名思义,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完全不同,它虽然只有三个字,却是荀子一切理论的基石,在荀学里非常重要。

  “人生而有欲,感官之欲,权势之欲,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

  人生性本恶,人们对所欲之物的争夺造成天下大乱,正常的生活秩序遭到了破坏,这时候就必须有一种外在的‘礼’来约束这些失控或者会失控的局面。

  荀子眼里的礼,就是用来止乱的,它包括了道德教育,也包括了赏罚和一定程度上的刑法,从礼者存之,不从者必亡之。

  董慈听得震撼之极,要知道后世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类似的‘自我、本我、超我’的理论,可是千年以后的事了。

  听了这一番理论,董慈也大概明白为何荀子身为儒学大家,却教出两位法家代表人物了。

  因为荀子的‘礼’,已经有些接近法家的‘法’了,可它虽然接近,又与法家的‘法’大为不同,比起严苛重刑的法家,荀子眼里的礼温和了许多,本质上的区别就是,荀子的礼,基本都是从百姓民众的利益出发考量的。

  “节威反文。”

  李斯问起秦国如何,荀子说秦国强大威武震撼了天下,但它同时也过得提心吊胆的,经常怕天下各国团结一致来攻打它,因为它没有爱护人民的心肠,得不到民众从内心深处发出来的拥戴和爱护。

  放肆妄为单靠强力铸造起来的威严并不牢靠,势必终将走向灭亡。

  李斯沉默半响,还是问了一句该怎么办,荀子便说了四个字,‘节威反文。’

  秦之霸业已成,那么,就应该节制武力回到文治上来。

  董慈听得出来,荀子也希望天下能大一统,并且对秦国欣赏又寄予厚望,他对秦国有如此深彻的分析和思考,秦国后来的历史走向也见证了他卓越的远见,只是可惜了。

  可惜他最为出色的两个弟子把秦国推向了法家理论的极端,时势使然,韩非、李斯没能像荀子一样冷静地对天下时势做出超出时代的分析和反应,终是不免被时势所蒙蔽,被实势所驱使。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