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5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他拿着那份密报,沉思着,不经意间已踱到了殿庭之中。一个奇怪的事物忽然跳入了他的眼帘。这是一个木雕,刻画的是一男一女。男人手持木锄,埋头俯身,显然是一个农夫。女人站立一侧,正伸手采桑,这是一个蚕妇。农夫与蚕妇,这是那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而他们也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最低层。但正是千千万万的农夫与蚕妇,撑起了天下的兴衰。不错,这组木雕正是自己下令雕刻,安置于大殿中庭的。为的是让自己和文武百官时刻都不要忘记关心农事,爱惜民力。

  攻伐北汉之时,河东百姓之苦曾令柴荣久久难以释怀。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老百姓们蜂拥到后周军队身边,拿出自己仅有的那点东西,欣喜若狂地欢迎这支异国的军队。可以想象,他们经历了多么痛苦和漫长的等待。

  柴荣知道,自晚唐以来,各路军阀大肆敛财,强取豪夺,老百姓们任人鱼肉,苦不堪言。除了加在他们头上的繁重赋税和劳役,军阀们还发明了“拔丁钱”、“渠伊钱”、“捋须钱”等等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唯恐不能榨干老百姓们最后一点油水。而曾经繁华的中原,无疑是重灾区。从唐末战乱到契丹南侵,中原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这片曾经广阔富饶的土地,如今逃户荒田比比皆是,很多地方甚至赤地千里,渺无人烟。

  这是他想要看到的场景吗?显然不是。

  王朴在《平边策》中说要“爱惜民力,减少赋税,让百姓富足”,柴荣深以为然。百姓富,则国强,如果自己的老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就算权倾天下又有何意义?

  郭威登基以来,已经着手安民减赋,撤销了让百姓们恨之入骨的“营田”,把荒田无偿赠给无地流民。但老天没有给郭威更多的时间。现在,这件事关天下兴衰的大事需要他来继续完成。在柴荣看来,重组军队,招贤纳士,这是王朝复兴的两翼。而兴农重商,强盛国力才是根本。

  他又低头看看手中的那封密报。三年前,一封来自契丹内部的密报也曾经交到郭威的手上。当时在辽国当学士的汉人李浣密报郭威,历数契丹内部的种种乱象,建议朝廷尽快起兵,扫灭边患。想必那时的父亲也和自己一样,没有一天不想着光复燕云十六州,但王朝的复兴之路才刚刚起步,在梦想和现实间,父亲最终选择了暂时放下复仇的念头。那时的柴荣还只是外镇一方的大将,曾经对父亲的选择困惑而失望。但等他登上皇位,他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苦衷。和封疆扩土相比,还有更多紧要的事需要去做。没有强大的实力,谈何恢复故土。如若强行开战,就像上次与北汉的大战一样,即使侥幸成功,最终也会功亏一篑。

  这个世界上的事,从来都没有偶然。要想真正具备平定天下的实力,首先要放下侥幸成功的念头。柴荣笑了笑,轻轻将手中的信函撕得粉碎。雪白的纸片在风中飞舞,就像他心中缤纷的梦想。

  第二天,王朴、魏仁浦、王溥等人被柴荣叫到了面前。“如今中原疲敝,民间穷苦。民不富,则国难强。你们都是我最信任的有识之士,说说,千条万绪,到底应该从何做起?”柴荣没有客套话,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短暂的沉默后,王朴说话了。“中原立国,素来以农为根本。而今之中原多遭战乱,仍有大量荒田无人耕作,而各地还有大量逃户流民。臣以为,应想办法,鼓励这些逃户农民尽快回乡定居,重拾农事,如此于国于民都是大好事!”

  柴荣点了点头,“此事我已经想了很久。农田之事,事关天下兴亡。此事我已有通盘考虑。不过王爱卿说得对,逃户庄田一事可速处置。你回去马上拟诏!”

  魏仁浦想了想,接着王朴的话说:“解决逃户荒田,安抚流民确实是当务之急。但还有一件事,也不可不做!”

  “什么事?”柴荣急切地追问。他知道,魏仁浦生于贫寒之家,从小务农,对民间的疾苦更有切身体会。

  魏仁浦正色道:“百余年来,黄河水患都是难以根除的顽疾。虽然历朝历代都在治理,但时断时续,难见成效。目前水患最严重的是澶州以下的河段,特别是下游的杨刘至博州段。我曾在博州黄河边亲眼见过,那里的堤防陈旧不堪,连年遭到冲溃,河水泛滥之时弥漫数百里。河水又向东北冲毁古堤而流出,灌淹齐、棣、淄各州,直至海边,淹没百姓田地房屋不可胜计,流民遍地,极为悲惨!在臣看来,黄河水患不除,中原难以安定!”

  柴荣心中一震。当年郭威在位时,黄河便屡屡发生水患,他进京渡河,亲眼见过黄河泛滥时的悲惨景象,魏仁浦所言非虚。想那时,宰相王峻也算是有能力的人,曾多次现场治水,依然徒劳无功。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