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6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当时淮南地区刚刚经历了一场军阀混战,扬州早已生灵涂炭。刺史杨行密自知无力抗衡,急忙向朱温求援,并奏请朝廷加封朱温为检校太尉(武官的最高职务),兼任淮南节度使。刚刚在河北地区打开局面的朱温不得不令风头正劲的朱珍撤军,把刀锋转向淮南。

  身处四战之地的朱温,成了那个乱世最忙的人。

  2.春寒料峭

  朱温发现他正在扮演一个很尴尬的角色。

  他就像朝廷的救火队长,哪里火起他就奔向哪里救急。虽然受命讨伐师出有名,而且还可以顺便扩充地盘,但同时也带来一个巨大的问题,在战略选择上,他往往丧失自己的选择权和主动权,不得不在次要方向上不断用兵而丧失主要方向上的攻势。因为这样,剿灭秦宗权、消灭天平军、进攻河北他都不得不半途而废。

  而唐朝皇帝和朱温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微妙。朱温希望利用朝廷壮大自己的势力,提升自己的地位;而皇帝则希望用不断增加的官位和俸禄紧紧抓住朱温,让他成为自己的一把刀,清除那些不听话的藩镇,维护朝廷的权威。

  朱温不是不懂得这个道理,但他也清楚,自己羽翼未丰,如果丢开了朝廷这棵大树,也许很快就会淹没在纷乱的刀光之下,而要倚靠这棵大树,这就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很难说朱温的抉择是对是错,这就像人生道路上经常遇到的问题。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如果面面俱到,四处发力,到最后反而可能一事无成。找不到方向的人是迷茫的,但看清了方向却因为各种羁绊而难以集中精力去努力实现它,则更加痛苦。

  四面受敌的朱温,每天都在与内心交战,每天都在痛苦而焦虑地抉择,但现在他别无选择,只能出兵淮南。

  从汴州到淮南,要经过徐州。占据徐州的是曾经因为获得黄巢首级捞了大功,被封巨鹿郡王的老军阀时溥。时溥对在中原战场屡战屡胜的朱温非常恐惧,害怕他来个假途灭虢之计,把自己的地盘也一锅端,于是派兵扼守淮河渡口,不准汴州军队通过。

  朱温气得火冒三丈,软硬兼施,利诱加威胁,但时溥咬定渡口不放松,就是不让汴州军渡河。

  “今日你阻我渡河,来日定叫你死无葬身之地!”朱温看着滔滔淮河水,恨恨道。

  杨行密眼巴巴没等来援兵,又自知实力不济,不是孙儒对手,只好放弃扬州,退守庐州(今安徽合肥),另寻发展。

  朱温进军淮南的计划因为时溥在关键时刻作梗,化为泡影。

  “杨行密和孙儒,两个都是无能之辈,就让他们狗咬狗去吧!等我平定了中原再来收拾残局。”对杨行密,朱温并没放在心上。他的当务之急是尽快清剿在蔡州死而不僵的秦宗权。但他却没想到,就是这个并没有被他看上眼的杨行密,却成为他终生无法击败的强大对手。而因为他,朱温的铁蹄再也没能踏上淮南的土地。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