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3 / 7)
司马睿哭了一会儿,擦干眼泪,颔首应允。
公元317年4月6日,江南霸主——琅邪王司马睿改称晋王。
群臣这么苦口婆心地劝司马睿承袭大统,自是为了获取更多政治利益。到了这里,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江东集团几位重要臣子的官位。
首先自然非王导莫属。他官拜骠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建邺中央军最高统帅)、中书监(中书省最高统领)、录尚书事(监管尚书台政务)、扬州刺史、散骑常侍、假节。
下面详细解释下这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官位。骠骑将军仅次于大将军,位阶二品,拥有自己的直属军队,这并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后面几项——都督中外诸军事、中书监、录尚书事、扬州刺史,也即是说,王导一人总揽尚书台、中书省两大行政机构,手握建邺中央军军权,兼管江东集团政治中心扬州政务。这实在是夸张得离谱。
接下来是王导的堂兄王敦。他官拜大将军,江、扬、荆、湘、交、广六州都督,侍中。如果说王导独揽政权,那么王敦毫无疑问手握江南全境军权。
可以说,这对琅邪王氏兄弟就是江东集团真正意义的主人。
王导觉得树大招风,便将都督中外诸军事婉言回绝,说白了,他不在乎,因为王敦的军事实力已经足够强悍。他之所以还知道稍加收敛,主要也是因为有政敌的存在。
前面讲过,王敦忌惮的人无非是广州刺史陶侃和豫章太守周访这些常年南征北战的名将。而王导的政敌,则是司马睿的亲信——御史中丞刘隗和尚书左仆射刁协。
司马睿虽然才略平庸,但不傻,他早就意识到王导权势过大,一直假手刘隗和刁协压制王导。之前刘隗弹劾周筵,企图引出王导,就是一个例子。只不过那件事本来是司马睿为终止北伐随便找了个碴儿,而刘隗为人性子太直,这事办得也有点让司马睿为难。刘隗和刁协此处一笔带过,在后面的故事里,我们将看到二人与琅邪王氏家族之间的殊死搏斗。
名将
司马睿称晋王时,他的势力范围已经囊括了整个江南,更渗透到长江以北的荆州部分地区。前面讲荆州时,曾提到隶属于朝廷势力的第五猗和杜曾。这个时候,晋王朝已经玩完了,二人像断了线的风筝,既不能投奔司马睿,也不愿做亡国奴投奔汉赵。他们只能蜗居荆州南部(长江北岸),算作一支独立势力苟延残喘。
第五猗在可悲地等死,或许他还在等一个恰当的时机去投奔司马睿。
杜曾跟江东集团撕破过脸,以他的个性绝不会投奔司马睿,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舍身一搏。
司马睿称晋王的这年秋天,杜曾突然挥师攻向扬口(今湖北省潜江市),赶跑了江东集团派来的荆州刺史王廙,紧接着又在女观湖一战中斩杀王敦部下赵诱,继而进逼到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一时间,杜曾的威名响彻江南。
↑返回顶部↑
公元317年4月6日,江南霸主——琅邪王司马睿改称晋王。
群臣这么苦口婆心地劝司马睿承袭大统,自是为了获取更多政治利益。到了这里,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江东集团几位重要臣子的官位。
首先自然非王导莫属。他官拜骠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建邺中央军最高统帅)、中书监(中书省最高统领)、录尚书事(监管尚书台政务)、扬州刺史、散骑常侍、假节。
下面详细解释下这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官位。骠骑将军仅次于大将军,位阶二品,拥有自己的直属军队,这并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后面几项——都督中外诸军事、中书监、录尚书事、扬州刺史,也即是说,王导一人总揽尚书台、中书省两大行政机构,手握建邺中央军军权,兼管江东集团政治中心扬州政务。这实在是夸张得离谱。
接下来是王导的堂兄王敦。他官拜大将军,江、扬、荆、湘、交、广六州都督,侍中。如果说王导独揽政权,那么王敦毫无疑问手握江南全境军权。
可以说,这对琅邪王氏兄弟就是江东集团真正意义的主人。
王导觉得树大招风,便将都督中外诸军事婉言回绝,说白了,他不在乎,因为王敦的军事实力已经足够强悍。他之所以还知道稍加收敛,主要也是因为有政敌的存在。
前面讲过,王敦忌惮的人无非是广州刺史陶侃和豫章太守周访这些常年南征北战的名将。而王导的政敌,则是司马睿的亲信——御史中丞刘隗和尚书左仆射刁协。
司马睿虽然才略平庸,但不傻,他早就意识到王导权势过大,一直假手刘隗和刁协压制王导。之前刘隗弹劾周筵,企图引出王导,就是一个例子。只不过那件事本来是司马睿为终止北伐随便找了个碴儿,而刘隗为人性子太直,这事办得也有点让司马睿为难。刘隗和刁协此处一笔带过,在后面的故事里,我们将看到二人与琅邪王氏家族之间的殊死搏斗。
名将
司马睿称晋王时,他的势力范围已经囊括了整个江南,更渗透到长江以北的荆州部分地区。前面讲荆州时,曾提到隶属于朝廷势力的第五猗和杜曾。这个时候,晋王朝已经玩完了,二人像断了线的风筝,既不能投奔司马睿,也不愿做亡国奴投奔汉赵。他们只能蜗居荆州南部(长江北岸),算作一支独立势力苟延残喘。
第五猗在可悲地等死,或许他还在等一个恰当的时机去投奔司马睿。
杜曾跟江东集团撕破过脸,以他的个性绝不会投奔司马睿,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舍身一搏。
司马睿称晋王的这年秋天,杜曾突然挥师攻向扬口(今湖北省潜江市),赶跑了江东集团派来的荆州刺史王廙,紧接着又在女观湖一战中斩杀王敦部下赵诱,继而进逼到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一时间,杜曾的威名响彻江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