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1 / 7)
黄门侍郎潘滔言道:“不用您出手,自会有人代劳。”
潘滔口中这位代劳者便是张方。他派人给张方送出口信,告知司马乂关押的位置,又约定时间放张方进城。
1月20日,张方率军冲进金墉城,把司马乂劫持到了自己军营。
司马乂被五花大绑着推到张方面前,他根本不屑正眼看张方,仰着头,言道:“我已成阶下囚,你要杀便杀!”
张方牙根咬得咯咯作响:“杀你是肯定的,但不能让你死得那么容易!”
随即,他用铁链将司马乂绑在一根粗大的铜柱上。这铜柱中空,里面堆满了柴火。
张方一声令下:“炙之!”铜柱中的柴火被点燃了。
这种刑杀方式名为炮烙,是商朝暴君殷纣王发明的酷刑。火不会直接烧到司马乂,但铜柱越来越烫,司马乂的皮肉开始滋滋作响,继而冒出浓烟。撕心裂肺的哀号声不绝于耳。这样惨绝人寰的景象,就连张方的军士也不忍直视。
过了好一会儿,司马乂总算断气了,这绝对是天赐的解脱。他秉政一年,死时二十八岁。客观地评价,在西晋那些参与政变的藩王中,这位司马炎第六子——长沙王司马乂算屈指可数名声不错的,他性格冷静又懂得克制,无论对皇帝司马衷,还是对邺城的司马颖,他都很恭敬,从没干过什么不守本分的事。然而,司马乂却死得最悲惨,实在令人惋惜。
此时,西部的战事并未随着司马乂的死而结束。司马颙依然跟雍州刺史刘沈苦战,秦州刺史皇甫重则正被几股亲司马颙的势力包围。公元304年初,司马颙被刘沈打得连连败退,不得不召张方回关中支援。张方临走前闯进洛阳,劫持了一万多人,并在回程途中把这些人充当军粮都吃掉了。
荡阴之战(东海王vs成都王)
洛阳城经过这四个多月的战火摧残,已残破不堪,成都王司马颖看着眼前这一片断壁残垣,又得知自己大本营冀州北部刚刚发生民变,不想在洛阳继续耗下去了。不过,他也不甘把洛阳拱手让人,于是,他处死了大批不属于自己派系的禁军将领,并任命亲信石超(石苞的孙子)为中护军,率五万军驻守洛阳,然后才放心地返回邺城。
司马颖虽然走了,但依然遥控着洛阳朝政。没过两天,司马颖在邺城官拜丞相,僚属卢志当上了中书监。中书省向来都坐落于皇宫内,可卢志这个中书监却身在邺城,这意味着中书省也一并搬到了邺城,从此,司马颖便可以随心所欲地颁布诏书了。
除了司马颖,另一个得到实惠的自然是这场战争的发起人——关中都督、河间王司马颙。他得到张方支援,很快剿灭了刘沈。战后,司马颙官拜太宰、大都督(相当于大司马)、雍州牧。由此,司马颙的势力范围从关中地区一下子扩大到整个雍州,且同时包揽了雍州军政两界大权。他的亲信部将张方也升任右将军。
公元304年,本来极尽繁华的京都洛阳无比萧条,朝廷名存实亡,而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一个在东北(冀州邺城),一个在西(雍州关中),形成当时两大最强势力。
↑返回顶部↑
潘滔口中这位代劳者便是张方。他派人给张方送出口信,告知司马乂关押的位置,又约定时间放张方进城。
1月20日,张方率军冲进金墉城,把司马乂劫持到了自己军营。
司马乂被五花大绑着推到张方面前,他根本不屑正眼看张方,仰着头,言道:“我已成阶下囚,你要杀便杀!”
张方牙根咬得咯咯作响:“杀你是肯定的,但不能让你死得那么容易!”
随即,他用铁链将司马乂绑在一根粗大的铜柱上。这铜柱中空,里面堆满了柴火。
张方一声令下:“炙之!”铜柱中的柴火被点燃了。
这种刑杀方式名为炮烙,是商朝暴君殷纣王发明的酷刑。火不会直接烧到司马乂,但铜柱越来越烫,司马乂的皮肉开始滋滋作响,继而冒出浓烟。撕心裂肺的哀号声不绝于耳。这样惨绝人寰的景象,就连张方的军士也不忍直视。
过了好一会儿,司马乂总算断气了,这绝对是天赐的解脱。他秉政一年,死时二十八岁。客观地评价,在西晋那些参与政变的藩王中,这位司马炎第六子——长沙王司马乂算屈指可数名声不错的,他性格冷静又懂得克制,无论对皇帝司马衷,还是对邺城的司马颖,他都很恭敬,从没干过什么不守本分的事。然而,司马乂却死得最悲惨,实在令人惋惜。
此时,西部的战事并未随着司马乂的死而结束。司马颙依然跟雍州刺史刘沈苦战,秦州刺史皇甫重则正被几股亲司马颙的势力包围。公元304年初,司马颙被刘沈打得连连败退,不得不召张方回关中支援。张方临走前闯进洛阳,劫持了一万多人,并在回程途中把这些人充当军粮都吃掉了。
荡阴之战(东海王vs成都王)
洛阳城经过这四个多月的战火摧残,已残破不堪,成都王司马颖看着眼前这一片断壁残垣,又得知自己大本营冀州北部刚刚发生民变,不想在洛阳继续耗下去了。不过,他也不甘把洛阳拱手让人,于是,他处死了大批不属于自己派系的禁军将领,并任命亲信石超(石苞的孙子)为中护军,率五万军驻守洛阳,然后才放心地返回邺城。
司马颖虽然走了,但依然遥控着洛阳朝政。没过两天,司马颖在邺城官拜丞相,僚属卢志当上了中书监。中书省向来都坐落于皇宫内,可卢志这个中书监却身在邺城,这意味着中书省也一并搬到了邺城,从此,司马颖便可以随心所欲地颁布诏书了。
除了司马颖,另一个得到实惠的自然是这场战争的发起人——关中都督、河间王司马颙。他得到张方支援,很快剿灭了刘沈。战后,司马颙官拜太宰、大都督(相当于大司马)、雍州牧。由此,司马颙的势力范围从关中地区一下子扩大到整个雍州,且同时包揽了雍州军政两界大权。他的亲信部将张方也升任右将军。
公元304年,本来极尽繁华的京都洛阳无比萧条,朝廷名存实亡,而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一个在东北(冀州邺城),一个在西(雍州关中),形成当时两大最强势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