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6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位齐王司马攸的儿子——司马冏,在秉政一年零五个月后被堂兄司马乂斩首,司马冏的三个儿子被囚禁于金墉城,他的同党俱被夷灭三族,共两千多人受牵连被杀。后来到“永嘉之乱”时,司马冏的后代全部被匈奴人屠灭了。

  司马冏的死引得一位皇室长辈连连叹息:“眼见宗室日渐衰败,只有这孩子最优秀,如今又把他杀了,以后算彻底完了。”同情司马冏的长辈正是奸尸王爷司马榦,当初司马冏进京时,他莫名其妙地拿着一百文钱送礼,然后又口无遮拦地劝司马冏别称帝。司马榦说话办事一向着三不着两,司马冏是不是宗室中最优秀者有待商榷,但他后半句倒算没说错,西晋王朝确实算彻底完了。

  长沙王司马乂杀了司马冏后,官拜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成为朝廷新一届首辅重臣。

  再说起先讨伐司马伦的那几位藩王——司马乂跟司马颖一派,司马歆跟司马冏一派。是故,司马歆跟司马乂算敌对派系。政变时,司马歆官拜荆州都督,并在司马乂与司马冏的火并中隔岸观火,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而今,司马冏死了,司马乂当政,这无疑会影响到司马歆的命运。

  这段时间以来,司马歆在荆州治政苛刻,激起荆州南部少数民族群起反叛。几个月后,司马歆请求朝廷准许他讨伐叛民。司马乂本来就不待见司马歆,一听司马歆找朝廷要兵权,更怀疑司马歆是要对付自己,遂不准司马歆出兵。没多久,荆州起义愈演愈烈,司马歆最终被叛民杀了。

  各怀鬼胎(河间王、成都王vs长沙王)

  按照原定计划,长沙王司马乂该被齐王司马冏杀了才对,没想到结局却反了过来。

  远在长安的河间王司马颙郁闷了,他本来想拿讨伐司马冏当借口,盼着打胜后能登上宰辅之位,折腾半天,司马冏居然被司马乂搞死了,自己没了出兵的借口,一切都跟从前没两样。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也郁闷了,虽说司马乂一直是自己的政治盟友(当然也是自己的亲哥哥),可司马乂得了势,自己又没当上皇太弟,这些都让司马颖分外眼红。于是,司马颙和司马颖这两位藩王只能继续窝在自己属地,静观其变。

  起初,倒霉的司马乂被推到绝境,却成功地反戈一击,如今,他官拜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成了这起政变的最大受益者。然而,司马乂其实也挺郁闷,他根本不想坐上这个令兄弟们眼红的位子,可又骑虎难下。经过一番权衡,他决定采取低姿态——所有朝廷政务事无巨细均向邺城的司马颖禀报后再实施。于是,当时便形成了这样一个奇特的格局——邺城的司马颖犹如太上皇,遥控着洛阳的朝廷。

  可即便这样,司马颖还是不满意,他一心盼着司马乂玩完,自己好当上皇太弟。自然,司马颙、司马颖、司马乂这三兄弟的恩怨不会就此结束,而是才刚刚开始。

  藩王各怀鬼胎,过得都不踏实,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李含更是郁闷透顶。按说司马冏一死,他的危机就应该随之解除,但事与愿违的是,他昔日的政敌皇甫商居然又当上了司马乂的幕僚。也就是说,李含的危机仍挥之不去。更糟糕的是,皇甫商的哥哥皇甫重官任秦州刺史。秦州邻接雍州关中,这让身在关中的李含觉得芒刺在背。

  他对司马颙言道:“殿下!臣想提醒您,皇甫商成了司马乂的人,他哥哥皇甫重肯定不会为您所用,不如尽早除掉这个祸患。”

  “嗯。”司马颙懒得抬眼看李含,他相当不爽。从勤王战争初选择支持司马伦,到起兵讨伐司马冏,全是李含的主意,结果没一件事让自己捞到便宜。但事已至此,他只能继续被李含牵着鼻子走:“你又有什么主意?”

  “您上表,请朝廷召皇甫重入朝任官。皇甫重从秦州去洛阳必经过长安,咱们可以趁机将他拿下。”

  “行吧。”司马颙也没别的办法。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