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3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不管司马炎是不是要针对卫瓘,但在卫瓘看来,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于是,卫瓘主动请求逊位。司马炎秉承一贯尊崇功臣的态度,拜卫瓘为太保(上公),同时削除了卫瓘尚书令、侍中、太子少傅这些官职。过了段时间,司马炎意识到自己被杨骏当枪使了,他试图挽救跟卫瓘的关系,又提出让繁昌公主和卫宣复婚。没料到,卫宣已在离婚的打击下气愤而死了。

  卫瓘卸任尚书令,这居然阴错阳差地影响到了荀勖。

  二十几年来,荀勖一直稳坐中书监这个位子,统领着中书省。现在,司马炎想借机让他挪挪窝了。

  “你去接任尚书令吧。当年,你的先人荀彧和荀攸都当过尚书令,希望你能再现昔日两位荀令君的美誉。”司马炎这句鼓励的话,等于把荀勖赶出了中书省。

  荀勖只好辞去中书监,转任尚书里。补充一句,虽然朝臣经常身兼数职,但尚书台和中书省作为两个彼此制约的行政机构,通常情况下,其最高统领是绝不允许兼任的。

  公允地讲,尚书令和中书监都手握实权,且基本算平级调动。但是,荀勖心里却颇不平衡。这是因为中书省位于皇宫内,中书监成天跟在皇帝身边做首席顾问,利用职务之便,凭三言两语便能左右朝政,这很合荀勖的胃口。尚书台却位于皇宫外,离皇帝远不说,还要处理大量繁杂政务。

  荀勖悻悻地来到尚书台,只见同僚早已在门口恭迎自己。

  “恭贺荀大人。”

  荀勖憋了一肚子气,阴沉着脸,抱怨道:“夺我凤凰池,有什么可庆贺的!”中书省坐落于皇宫内的凤凰池旁,故有此称呼。随后,他以考核官员为名,将尚书台中的官员来了一次大清洗,全换成了自己人。

  没过多久,到了公元289年,荀勖,这位太子党的中流砥柱,同样没有撑到司马炎托孤之日,也一命呜呼了。荀勖是西晋初期最著名的权臣、佞臣,且品行卑劣、声名狼藉,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艺术方面很有成就。前文讲过荀勖和钟会以书法和绘画功力斗法的故事。另外,他在音乐上的造诣虽不如阮咸(“竹林七贤”之一),但也堪称是位奇才。早年间,荀勖主管宫廷音乐期间,研制出了笛律十二支,音律相当准确精妙,被后世定为标准。

  近段时间,另一位太子党成员,冯也死了。

  讲到这里,我们大致回顾一下前面曾提到过的西晋重臣。贾充死于公元283年,山涛死于公元283年,伐吴功臣杜预死于公元285年,王濬死于公元286年,胡奋(胡遵之子,胡嫔妃的爸爸)死于公元288年,宗室藩王中的佼佼者——司马伷(司马炎的叔叔,伐吴功臣)死于公元283年,司马攸死于公元284年,司马骏(司马炎的叔叔,曾历任几大军区都督)死于公元286年。还健在者,张华遭到罢免,卫瓘失势,王浑也在司马攸死后陷入沉寂,什么都不想管了。

  随着重臣一个接一个地离去,朝廷的权力架构也在不知不觉发生着改变,原本和贾氏并驾齐驱,并一度被山涛、卫瓘以及宗室制约的外戚家族——弘农杨氏如今呈现出一家独大的势头,“三杨”的大哥杨骏只手遮天,而“三杨”中最具忧患意识的老二杨珧却愈加不安起来,他越来越确信,杨骏绝对罩不住这种局面。

  某日,右军督赵休提醒司马炎:“杨氏三兄弟全都手握重权,这跟西汉篡国权臣王莽如出一辙!臣替陛下感到忧虑。”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