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5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你会问了,三国时期在人力上以弱胜强的大战役,不是很多吗?为何在诸葛亮这里就不能实现呢?不错,三国时期以弱胜强的大战役的确不少。但是,仔细分析这些战例就会发现:其中取胜的弱势一方,总是在其他两方面中的某一方面占有优势,要么是天时,比如曹操对付袁绍的官渡之战;要么是地利,比如周瑜对付曹操的赤壁之战。在天、地、人三者都显著不利的情况下,以弱胜强的成功率就几乎为零了。

  诸葛亮北伐,整体上当然是国家行为。但是,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他这位主帅的心理动机,又应当如何准确定位呢?

  以往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说法,是八个字:“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意思是诸葛亮明知天、地、人三大基本因素都对自己一方非常不利,依然坚持要出兵北伐,这种徒劳无益的举动,不过是要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而已。对此笔者并不赞同,要做一点点颠覆。

  以上天、地、人三大基本要素对他的全面制约,是我们后人梳理总结出来的,属于名副其实的事后诸葛亮。客观而论,当时的他,对第二项的不占地利,第三项的短缺人力,都是充分了解的。但是,他对第一项的天时,也就是对方曹魏真实的政治形势,并不充分了解。为什么?因为据《三国志》卷三十三《后主传》记载,刘备一死,诸葛亮就宣布“闭关”政策,彻底关闭北方与曹魏接壤的边界。秦岭山脉本来就有重重的自然阻隔,再加上人为的严格封闭,所以信息来源就完全断线了。而北伐的初战刚刚发动时,又大大震动了曹魏,以至于关陇地区的南安、天水、安定三个郡,大片地区公开宣布脱离曹魏,响应诸葛亮。开局的形势竟然如此有利,就好像是他二十一年前“隆中对策”中,“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的预想情景,真的在眼前出现了。在这种情况下,当初老祖宗汉高祖刘邦,打出汉中而攻占关中,最后成功消灭项羽的光辉榜样,就开始激励他,鼓舞他,不断给他以成功的希望。事实上,在整个北伐的三部曲中,他一直都在努力,主动发起进攻,主旋律不是完全绝望的颓废消沉,而是顽强努力的拼搏进取。因此,说他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并不完全恰当;更为准确的定位总结,应当是这十个字:“以为有可为,而努力为之。”

  说到刘邦的成功,主要原因之一,是他的机遇好,出兵的时候正巧碰上合适的天时:项羽远在东边激战,无法顾及西边的关中,相当于政治形势混乱的情形。世间上的事,特别是大事,如果要想成功,主观的努力和客观的机遇,两者不可或缺。主观努力,属于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而客观机遇则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可遇而不可求。诸葛亮没有能够碰上这么好的机遇,老天爷又没有赐予他较长的寿命,所以只能以令人惋惜的方式离开了历史舞台。但是,他对我们的启示依然深刻:第一,如果不做任何主观的努力,即便客观机遇来临,也绝不会得到任何的成功,只能留下长久的悔恨;第二,时刻做好了主观努力,一旦客观机遇来临,成功就在眼前;第三,付出了主观努力,即便没有碰上客观机遇,事业未能成功,也不会悔恨终身,因为只要想想他诸葛亮的人生,就会心中释然。这正是:

  出师未捷身先死,却对今人启迪多。

  要想知道诸葛亮种种有趣的谜团,请看下节。

  三 孔明之谜

  诸葛亮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故事多,谜团也多。其中一些至今还不断引起争论的谜团,就涉及三国时期历史文化的诸多方面。在这一节中,笔者选择与他的用兵才能密切相关的五个有趣谜团,与大家共同探讨真相,对过去的流行说法作一点颠覆挑战。一是著名八阵图是不是他的独创发明?二是八阵图的具体军事功能究竟是什么?三是这样的军事功能又怎样来具体实现?四是陈寿对他做出“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的评价,以及后人由此而产生的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种种质疑,究竟准不准确?五是从人性的角度看,陈寿又为何会做出这样的负面评价呢?

  在正式破解五个谜团之前,先来说一个有趣的问题,热热身,也就是诸葛亮家族的姓氏来源。讲诸葛亮,总得弄清楚他们家族的姓氏来源吧,所以笔者先来说一段《百家姓》的故事。

  曾经有人说,孔明先生肯定姓孔,这当然是在说笑话。但是,要是说诸葛亮他们家,原本并不姓诸葛,估计你也会以为笔者在开玩笑。但是,这绝对不是玩笑,而是确凿的事实。

  他们诸葛亮家族的姓氏来源,《三国志》卷五十二《诸葛瑾传》裴松之的注,引用了两种说法。一种出自《吴书》,原文如下:“其先葛氏,本琅邪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之诸葛,因以为氏。”说他们家族的祖先,原本是葛氏家族,居住在徐州琅邪郡的诸县。后来迁居到西南面的阳都县,而阳都县此前已经有了姓葛的人家;为了区分,就把从诸县迁来的葛家,叫做诸葛家了。诸县,在今山东诸城市,而阳都县,则在山东沂南县。

  另一种出自《风俗通义》,原文如下:“葛婴为陈涉将军,有功而诛。孝文帝追录,封其孙诸县侯,因并氏焉。”说是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又名陈涉,他的手下有个将军叫做葛婴,立下战功却被诛杀了。西汉文帝时,追封葛婴的孙子为诸县侯,从此就把侯爵所在地诸县的诸,加在姓氏的前面,从而显示家族的光荣,葛氏就变成诸葛氏了。

  两种说法,都说他们家的先世,原本姓葛。之所以变成了诸葛,是因为与诸县的“诸”发生了结合。至于“诸”字的来源,前一种说是因为家族的原居地在诸县,另一种说是因为祖先的封爵地在诸县。哪一种更可信呢?回答是后一种。一是因为叙述的过程更加具体清晰。二是因为记载的书籍《风俗通义》,其问世的时间要早于前一种的《吴书》很多,更加接近事情发生的时间。三是《风俗通义》的作者,是东汉晚期的应劭。据《后汉书》卷四十八《应劭传》记载,他出自文化世家,本人是社会名流,知识面很广,这部书又专门记载他所在时代的风俗文化,包括百家姓的来源,而他还在靠近诸县和阳都县的泰山郡,当过郡太守,对这两个县的家族来源更加熟悉。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我的票就投给它了。

  那么他们家族原来姓的葛氏,又从何而来呢?唐代专门记载姓氏来源的《元和姓纂》,其中卷十有记载:“葛天氏之胤,子孙氏焉。夏时葛伯,嬴姓国也,亦为葛氏。”说是葛氏的来源也有二:一是远古帝王葛天氏的后裔,二是夏代诸侯国中,葛国君主葛伯的后代。相比之下,哪一种更可信呢?回答依然是后一种。因为所谓的葛天氏,是传说中远古时期的帝王,老祖宗。这位老祖宗有多老呢?我们常说三皇五帝,三皇之首是伏羲氏。而这位葛天氏,据说资格比伏羲氏还要老,年头实在太久远,相比之下这可信度就差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