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5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12]渤泥:今加里曼丹。又郑和下西洋前后历经30年,其时间之早,规模之大,都是后来的哥伦布、麦哲伦所不能相比的。它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87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郑和下西洋大大加强了中国与南洋的联系,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直到今天,索马里、坦桑尼亚等国,还把当地出土的明代瓷器,作为同中国人民传统友谊的象征。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如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有地名叫三宝垄、三宝庙;泰国有三宝庙和三宝塔(因郑和叫三宝太监而得名),印度的古里和柯枝都建有纪念碑。

  [13]此文渊阁为明代明成祖朱棣所建文渊阁(已在明末战火中被毁),非今存清代乾隆所建文渊阁(位于今故宫东华门内文华殿后)。据明宣宗所言:“太宗皇帝肇建北京,亦开阁于东庑之南,为屋凡若干楹,高亢明爽,清严邃密,仍榜曰文渊。”可见明文渊阁位于紫禁城东庑之南。又,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南京明皇宫发生火灾,文渊阁及其所余书籍皆付之一炬。

  [14]当时明廷尚未修建皇家档案馆皇史宬(位于今北京天安门东边的南池子大街南口)。弘治五年(1492年),内阁大学士丘濬(即本书中的同名人物)上书皇帝,提出应收集整理历代的经籍图书,立为案卷保存,以备“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又建议仿照中国古代“石室金匮”之意,在紫禁城文渊阁附近建造一所全用砖石垒砌的重楼,上层用铜柜存放各朝皇帝的实录和国家大事文书,下层用铁柜保藏皇帝的诏册、制诰、敕书及内务府中所藏可用于编修全史的文书。但丘濬建议未得到采纳。直到嘉靖年间,明世宗才下令修建皇史宬,地址选在囚禁过英宗的南内以西。建筑为整石雕砌,殿内大厅无梁无柱,南北墙厚分别为6米,东西墙厚分别为3米。地面筑有1.42米高的石台,其上排列150余个外包铜皮雕龙的樟木柜,叫“金柜”,即能防火、防潮、防虫、防霉,且冬暖夏凉,温度相对稳定,极宜保存档案文献。初名神御阁,又称表章库,后改名皇史宬。

  第九章 风孰与高

  勘合是明廷颁发的朝贡贸易凭证,始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明廷朝贡贸易只是一种政治手段,但对于日本等国家而言,则是巨大的营利之机,甚至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尤其郑和下西洋后,东南亚与中国海陆来往频繁,亦带来了渐多的倭寇侵扰。明成祖朱棣遂实行海禁政策,只开放勘合贸易,即官方贸易,勘合因而变得十分抢手。

  花不常好,月不常圆。

  世间万物有盛衰,人生安得常少年。

  昨日朱颜如醇酒,今日俄然成白首。

  白首容颜渐枯槁,万事无心成潦倒。

  翁莫恼,自古人生无不老。

  ——于谦《翁莫恼》

  自明景帝朱祁钰亲生太子朱见济死后,复立太上皇之子朱见深为太子一事,便在朝野间传得沸沸扬扬。人们普遍同情太上皇朱祁镇的遭遇,就连他任由大宦官王振祸国殃民之事也慢慢淡忘了。而今,这股蠢蠢欲动许久的潜流,终于因监察御史钟同的一纸奏书而彻底爆发。

  钟同字世京,江西吉安人,景泰二年(1451年)进士,后授官御史。父亲钟复曾任翰林院修撰。当时大宦官王振专权,好大喜功,征发大军征讨云南麓川土司。翰林院侍讲刘球上奏劝阻,奏上不听。

  后来有巨雷震坏奉天殿,明英宗朱祁镇按照惯例下诏求直言。刘球与好友钟复约好联名上书,但钟复告诉妻子后,钟妻认为这会得罪王振,坚决不同意。

  刚好刘球来约钟复,钟妻在屏风后骂刘球道:“你自己上疏,何必连累他人!”刘球叹息道:“这种事,他竟然跟妇人商量!”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