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6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满朝文武都为杨善和袁彬不平。袁彬与英宗关系亲密,事先已经入宫拜见英宗及孙太后,得了英宗亲信宦官金英的嘱咐和提醒,心中早有准备,所以也不以为意,没有表现出任何惊讶。

  而为迎回英宗已赔上全部家当的杨善则有更进一步的看法,他认为越是赏薄,越是显得英宗为景帝所忌,越显得他这件大功的盖世之奇。他没有冒昧地改去巴结景帝,而是打算坐等时机,只要等到太子朱见深即位,英宗便成了皇帝的父亲,自然能够重见天日。到那时候,杨家的富贵自然滚滚而来。

  可惜事与愿违,杨善看到了远处,却看不到更高处。明景帝在迎接英宗回朝一事上取得重大胜利后,已领悟到臣民不过是皇权下的蝼蚁,匍匐活命,仰望求生,对天子有本能的畏惧,卑贱得不足一提。他既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只要他想做的事,没有做不成的。于是,废英宗之子、立己子为太子,便成了迫在眉睫之事。

  景泰二年(1451年)七月,明景帝朱祁钰宠爱的妃子杭妃生下一个儿子,取名朱见济。此时英宗朱祁镇虽然被软禁在南宫,不能踏出宫门一步,形若囚徒,但名义上的太子依旧是英宗的儿子朱见深,朱祁钰对此自然不甘心。从儿子朱见济落地的时候开始,他便处心积虑地开始了易立太子的计划。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临死前,在遗训中规定了大明皇位继承制度:即嫡长继承制,太子立嫡,无嫡立长。在皇帝无子的情况下,可以兄终弟及。

  皇位嫡长子继承制源于西周时期周公创制,是周公“制礼作乐”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君主多妻制的情况下,根据母亲身份的贵贱尊卑将王子区分为嫡子和庶子,以确立王位继承人的资格,并依照先嫡后庶、先长后幼的顺序,把王位继承人的资格限制、压缩在一个人的范围之内,来保证国家最高权力在一家一姓内部和平过渡。

  嫡长子继承制的产生在当时有深刻的历史背景。直接的原因是基于商代的教训。商代的王位继承制度以“兄终弟及”为主,但传弟及尽之后,下面的嗣立者应该是兄之子,还是弟之子呢?理论上应该传位于兄之子,但往往不是如此,弟都希望能传给自己的儿子。因此,“兄终弟及”制度在执行中具有很大的含糊性和不确定性。商朝自中丁以后。“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就与“兄终弟及”制度所造成的紊乱有很大关系。相反,“自康丁以下,四世传子,王室比较安定”。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统治者看到了两种继承法的不同治乱后果,为了矫正商朝“兄终弟及”继承制度混乱的弊端,正式创立了嫡长制的继承制度。

  嫡长制确立后,为后代王朝所继承,延续为“百王不易之制”。秦汉以后,除了秦朝因短命而亡没有来得及立太子、清朝采取秘密建储制度外,绝大多数王朝都将嫡长制奉为“万世上法”。

  但嫡长制在执行过程中既有不可克服的困难,也有人为干扰的因素。

  首先谈不可克服的困难。历史上许多皇后往往没有儿子,或者儿子患病早夭,这样,“立嫡”的首要条件得不到保证。举例来说,秦汉两朝共有二十八个皇帝,嫡出者仅三人,东汉皇帝竟无一人嫡出。宋代十八个皇帝中,仅三人嫡出。如此可见,嫡子继位在历代皇帝中的比例很小。这样,在不能立嫡的情况下,只能退而求其次,采取推长而立的原则,即在庶出的皇子中选择年纪最大的作为继承人。

  其次是人为干扰的因素。皇帝的喜好往往是嫡长制能否实行的重要因素。皇后嫡子即便被立为太子,当皇后年老色衰失宠后,不仅动摇皇后地位,势必连带危及太子地位。比如东汉光武帝刘秀由皇后郭氏而移宠阴丽华,郭氏之子太子刘强只有惶恐让位于阴氏之子刘庄,即后来的汉明帝。唐玄宗王皇后无子,宠妃赵丽妃所生长子李瑛被立为太子。后来,唐玄宗宠爱武惠妃,又想废除太子李瑛,立武惠妃之子为太子,李瑛太子位因而不保。这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事例。

  历史上还常常有各种权贵势力干预其中,如干政的宦官、外戚后妃集团等,常常出于各自的利益干扰嫡长制的实行。唐朝后期,宦官不仅把持朝政,而且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对皇帝废立生杀,自然更谈不上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了。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继承并严格遵守了嫡长制。他最早立马皇后所生嫡长子朱标为太子,并延请名儒宋濂等人为太子之师,希望能将朱标培养成为一代明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年仅三十八岁的皇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史称“懿文太子”。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伤心之余,不得不重新考虑皇位的继承问题。他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为朱棣性英武,许多地方都与他自己非常相似。但在朝议论的时候,翰林学士刘三吾提出了反对意见:“如立皇四子燕王,那么皇二子秦王、皇三子晋王将立于何地?”

  刘三吾的理由依旧就是嫡长子制,因为这三个儿子都是嫡出,按照嫡长子原则,应该立皇二子秦王,无论如何都轮不到燕王朱棣。朱元璋觉得有理,不应该乱了礼法,然而,他并不喜欢秦王,于是选立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是朱标的第二个儿子,他本来还有个哥哥朱雄英,但很早就死去了。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因为嫡长孙的身份被立为皇太孙。

  立储的事情就这样解决了。但后来又起了变化,皇二子秦王和皇三子晋王先后病死,这样,皇四子燕王朱棣就成了嫡长子。朱元璋偏爱燕王朱棣,有心想改立朱棣为太子。但群臣纷纷反对,理由是:“皇孙世嫡,富于春秋,正位储极,四海系心。”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