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2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那扬州真正的中心在什么地方?”薛心柔连忙追问。

  “是文津桥。”沈不悔脱口而出。

  叶知秋连忙拿出扬州地图,但始终没有找到文津桥的位置:“地图上没有文津桥啊?”

  “说到文津桥就得提及汶河,不过如今的扬州已经见不到汶河了。”沈不悔解释。

  “为什么?”宫爵问。

  “你们看见贯穿文昌阁的那两条主干道,就是现扬州的汶河北路和汶河南路所在,即是汶河的河道。”

  “汶河被埋在地底了?!”我大吃一惊。

  沈不悔点点头说,唐代时这条河穿城横贯而过,连接南北两个水关,是城区漕运的主通道,坊间称官河,江潮之水能够经城内官河进入扬州城内。

  南宋时,这条十里官河逐渐狭窄起来,最终演变为城内的一条小河,到明朝,官河恢复了生机,河两岸建有扬州府学、甘泉县学和江都县学,故被定名为汶河,取文之谐音而寓意儒学昌明。

  “如今的扬州城格局是在明代以后才形成,自南而北的汶河上,建有星桥、太平桥、通泗桥、文津桥和开明桥等,周边还有四柏亭、太守府和巡盐御史衙门等等。”沈不悔指着地图上一处地方说。“而文津桥就是扬州真正的中心。”

  “如此重要的汶河怎么会被埋藏在地底呢?”叶九卿一脸认真。

  沈流烟在旁边告之我们,关于汶河的事太久远,沈不悔恐怕都知道的不多,她年轻的时候倒是在扬州地志中查阅到过。

  由于拆除新旧城间的城墙,大量砖块泥土进入汶河,河道逐渐淤塞,到五十年代,扬州清理整顿旧城区,全线填平汶河,建起了汶河北路和汶河南路,汶河自此消失,汶河路成为扬州市的一条南北走向的重要街道,而文津桥被埋于地下,文昌阁则立于地面。

  “那文津桥的位置在什么地方?”我问。

  沈不悔埋头在地图上仔细看了片刻,手指落在距离文昌阁靠北的一处地方。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