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4 / 7)
“出海求仙在战国时期很盛行,最开始便起源于齐、燕二国,特别是齐宣威二王,多次派人入海寻访仙踪。”我皱眉思索片刻说。“难不成,齐王得偿所愿,真的找到了蓬莱仙山?”
“齐王这买卖没做对啊,蓬莱上住的都是神仙,齐王派人给神仙盖房子,到头也没捞到什么好处啊。”田鸡笑着说。“况且,给神仙修宫殿,怎么也算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咋就不见神仙保佑齐国呢,最终还不是让秦国给灭了。”
“神仙还需要凡人修宫殿吗?”解天辉冷嘲热讽回了一句。“我看这事充其量,就是什么齐王装神弄鬼借题发挥而已,神仙是假,修建什么东西才是真。”
“上面记载的很清楚,那些工匠一去不返就是五十年,回来的时候,容貌和离开时如出一辙,这些人五十年没发生过改变,但一上岸立刻快速衰老。”宫爵据理力争冷言相对。“蓬莱上有没有神仙我不清楚,但这些人一定遭遇过什么事。”
“齐王派人入海修建蓬莱在先,秦帝修建碣石宫在后,这两处地方都是在海底,中间间隔时间不到一百五十年,两个不同的帝王,不约而同在海底兴建宫殿,这中间难不成有什么联系?”我眉头紧锁喃喃自语。
“别猜了,看看上面还写着什么,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纪林既然把这些绢布贴身收藏,想必对于他来说极其重要。”田鸡说。
我连忙接着看第二层绢布上的内容,纪林曾祖寿终正寝后,留下蓬莱仙岛的完整图画,同时,他在当时本身就是技高一筹的石匠,而且纪家历代都传承这份手艺。
他虽然不记得其他的事,但却记得海底营建宫殿的办法,在死之前,他把这些本事传给纪家后人,这也让纪家后代,对渤海之中有蓬莱仙山的事深信不疑。
这么离奇的事终究没能隐藏多久,很快纪林曾祖去过仙山,并且见过神仙的事四处流传,众说纷纭越传越神奇,加之纪林曾祖又长命百岁,所以这个传闻更是让人深信不疑。
这也让纪家如日中天,纪林曾祖寿终正寝后,传到纪林这一代,当时方士之说盛行,纪林便以神人自居,没想到信众越传越多,纪林在当时可谓名噪一时家喻户晓。
第257章 海底龙脉
看到这里我们恍然大悟,纪天华提及的纪家曾经出过一个大人物,想必说的便是纪林,世代掌握石匠技艺的人,摇身一变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方士。
纪林受到信众追捧,自然是名利双收,可让纪林一直没有忘怀的,始终是曾祖在回忆中提及的蓬莱仙岛。
在绢布上,纪林记载自己曾经多次从海,试图探寻蓬莱仙岛的位置,期望能和曾祖一样,登上仙岛见到神仙,可最终一无所获无功而返。
然后秦军横扫六合,最后灭掉的便是齐国,纪林被秦军所俘,因为坊间传闻秦始皇喜好神仙之说,便上奏告之蓬莱仙山一事,并且将秘而不宣的蓬莱仙岛图一同献给秦帝。
↑返回顶部↑
“齐王这买卖没做对啊,蓬莱上住的都是神仙,齐王派人给神仙盖房子,到头也没捞到什么好处啊。”田鸡笑着说。“况且,给神仙修宫殿,怎么也算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咋就不见神仙保佑齐国呢,最终还不是让秦国给灭了。”
“神仙还需要凡人修宫殿吗?”解天辉冷嘲热讽回了一句。“我看这事充其量,就是什么齐王装神弄鬼借题发挥而已,神仙是假,修建什么东西才是真。”
“上面记载的很清楚,那些工匠一去不返就是五十年,回来的时候,容貌和离开时如出一辙,这些人五十年没发生过改变,但一上岸立刻快速衰老。”宫爵据理力争冷言相对。“蓬莱上有没有神仙我不清楚,但这些人一定遭遇过什么事。”
“齐王派人入海修建蓬莱在先,秦帝修建碣石宫在后,这两处地方都是在海底,中间间隔时间不到一百五十年,两个不同的帝王,不约而同在海底兴建宫殿,这中间难不成有什么联系?”我眉头紧锁喃喃自语。
“别猜了,看看上面还写着什么,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纪林既然把这些绢布贴身收藏,想必对于他来说极其重要。”田鸡说。
我连忙接着看第二层绢布上的内容,纪林曾祖寿终正寝后,留下蓬莱仙岛的完整图画,同时,他在当时本身就是技高一筹的石匠,而且纪家历代都传承这份手艺。
他虽然不记得其他的事,但却记得海底营建宫殿的办法,在死之前,他把这些本事传给纪家后人,这也让纪家后代,对渤海之中有蓬莱仙山的事深信不疑。
这么离奇的事终究没能隐藏多久,很快纪林曾祖去过仙山,并且见过神仙的事四处流传,众说纷纭越传越神奇,加之纪林曾祖又长命百岁,所以这个传闻更是让人深信不疑。
这也让纪家如日中天,纪林曾祖寿终正寝后,传到纪林这一代,当时方士之说盛行,纪林便以神人自居,没想到信众越传越多,纪林在当时可谓名噪一时家喻户晓。
第257章 海底龙脉
看到这里我们恍然大悟,纪天华提及的纪家曾经出过一个大人物,想必说的便是纪林,世代掌握石匠技艺的人,摇身一变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方士。
纪林受到信众追捧,自然是名利双收,可让纪林一直没有忘怀的,始终是曾祖在回忆中提及的蓬莱仙岛。
在绢布上,纪林记载自己曾经多次从海,试图探寻蓬莱仙岛的位置,期望能和曾祖一样,登上仙岛见到神仙,可最终一无所获无功而返。
然后秦军横扫六合,最后灭掉的便是齐国,纪林被秦军所俘,因为坊间传闻秦始皇喜好神仙之说,便上奏告之蓬莱仙山一事,并且将秘而不宣的蓬莱仙岛图一同献给秦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