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4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过去的思想建设工作进行得十分随意。主要是吴用负责,哪里有人不满,就去哪儿讲一通“替天行道”,直到把人说服了为止。

  而眼下联军扩大,思想纲领也不止“替天行道”这一条。于是“传令司”里招募了几十个口齿伶俐的各地好汉,把新制定好的规章纲领,用平实可信的语言传达到军中每个角落。

  比如:

  “不许再提'夺鸟位'!尤其是当着个岳飞的面儿!咱们这是去兵谏,兵谏,懂不?……不一样,当然不一样,总之是替天行道……”

  “不--不是跪皇帝!大伙儿这么想:清了君侧,不就是把皇帝变成光杆将军了么?再说了,咱们是要杀贪官的啊!”

  “人家明教兄弟晨祷吃素的时候不许笑话,影响团结!……”

  “对外自称是义军!凡是泄密的,一律砍头!……”

  “乳制品的十六种好处,背熟没有?……”

  总体由萧让萧秀才负责。这人笔下龙蛇烟花,无论多糙的道理,都能给写出子曰诗云的可信感来。

  明教那边也做了相似的工作。譬如明教教众恨官入骨,在江南时,若遇到了贪官坏官,绑架虐杀是家常便饭。此时为了大局,也就必须有所收敛,严加管束。

  至于统一战线的“统战部”,潘嫂子负责总调度,而具体的细致活计,理所当然让吴学究来发光发热。名字也改成了更为浅显易懂的“聚义司”。自从梁山上聚义厅改成忠义堂,大伙时隔良久,终于重新听到“聚义”两个字,嗟叹不已。

  “聚义司”主要负责将所有可团结的人团结到一起--不光包括联军内部的梁山、明教、岳家军,更包括广大国土上那些各行其是的有生力量。潘小园监督着,抄写发布了几章红头文件,旨在避免因背景、语言、文化、政见而引起的同室操戈。

  准备完毕,即刻出发。联军分拨两万防守幽州。幽州虽然局势不稳,但自为虎狼之隘,扼守华北咽喉,况且天高皇帝远,官兵不敢来,已经被联军慢慢经营起色,这个“根据地”不能放弃。

  至于留守的人选,武松略一沉吟,试探问道:“呼延将军……”

  老将呼延灼应声站出,笑道:“你不用问了。驻守边关,卫国抗敌,正合我意!我这把老骨头,还是不怕再会几次金兵鞑子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