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6 / 7)
张之洞和胡灵珊的斗争,本质是中西文化之争,是儒学和西学之争,胜败不在于谁得了天下,而是以后用什么思想治国。
胡灵珊之前一直在沿用西学体系,缺少儒家的中庸平和,更没有儒家的仁义礼信,遇到阻碍,只管暴力破解,只图眼前爽利,丝毫不考虑长远。
为政之道,长于中庸。既不能偏激激进,也不能迟疑不前。
张之洞认为,胡灵珊过于刚烈,刚则易折。
但华夏这块花花江山,却说不定会落到胡灵珊的手里。
张之洞快老死了,辜鸿铭快老死了,慈禧快老死了,这天下,不落到胡灵珊手里,还能是谁?
所以,张之洞决定改变利用战争达到推行儒教,推翻西学的方式,采用更温和,更影响,更难以察觉的办法。
仅仅用没有内涵的,不符合华夏国情的西学方式,不能解决目前华国的众多弊病,要想解决这些问题,胡灵珊只有采取符合华夏习俗的儒学方式,不论是和稀泥,还是以德育人教化世人。
只要胡灵珊走上了用儒学方式解决问题的道路,那么只会越陷越深,难以自拔,最终达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美好境界。
那么,张之洞就是这场较量的胜利者。
“张公果真是一心为公啊,不愧是华夏的支柱。”辜鸿铭有些感动,张之洞为了华夏的崛起,能做到这个地步。
“老夫那是迫不得已,老夫要是年轻二十年,就拼了性命,和胡灵珊较量较量,究竟是儒学有用,还是西学有用。”张之洞无奈的道。
“走一步瞧一步,胡灵珊的漏洞太多,我倒要瞧瞧,她能不能撑得下去,要是她挂了,老夫又和乾隆一样长寿,说不定这华夏的天下,就得姓张一回。”
张之洞冷笑,没有下完最后一颗子,谁胜谁负还不知道。
……
↑返回顶部↑
胡灵珊之前一直在沿用西学体系,缺少儒家的中庸平和,更没有儒家的仁义礼信,遇到阻碍,只管暴力破解,只图眼前爽利,丝毫不考虑长远。
为政之道,长于中庸。既不能偏激激进,也不能迟疑不前。
张之洞认为,胡灵珊过于刚烈,刚则易折。
但华夏这块花花江山,却说不定会落到胡灵珊的手里。
张之洞快老死了,辜鸿铭快老死了,慈禧快老死了,这天下,不落到胡灵珊手里,还能是谁?
所以,张之洞决定改变利用战争达到推行儒教,推翻西学的方式,采用更温和,更影响,更难以察觉的办法。
仅仅用没有内涵的,不符合华夏国情的西学方式,不能解决目前华国的众多弊病,要想解决这些问题,胡灵珊只有采取符合华夏习俗的儒学方式,不论是和稀泥,还是以德育人教化世人。
只要胡灵珊走上了用儒学方式解决问题的道路,那么只会越陷越深,难以自拔,最终达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美好境界。
那么,张之洞就是这场较量的胜利者。
“张公果真是一心为公啊,不愧是华夏的支柱。”辜鸿铭有些感动,张之洞为了华夏的崛起,能做到这个地步。
“老夫那是迫不得已,老夫要是年轻二十年,就拼了性命,和胡灵珊较量较量,究竟是儒学有用,还是西学有用。”张之洞无奈的道。
“走一步瞧一步,胡灵珊的漏洞太多,我倒要瞧瞧,她能不能撑得下去,要是她挂了,老夫又和乾隆一样长寿,说不定这华夏的天下,就得姓张一回。”
张之洞冷笑,没有下完最后一颗子,谁胜谁负还不知道。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