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3 / 7)
“郑秀要将顾济沧等推出来证实我的罪行,务必得承认他串通梁师砦在先,父皇已将锦衣卫交秦询节制,梁师砦这指挥使却唯郑秀之令是从,父皇心中怎能不生疑忌?届时,我完全可以反咬一口,是郑秀利用东瀛间细顾济沧,伏杀秦询,再嫁祸于我,只要郑秀的目的并非先与秦询串通将我置之死地,他就没有十成胜算!郑秀虽也得父皇几分信重,但我才是父皇骨肉至亲,我还有极大胜算!”
临淄王越是分析,越加觉得胸有成竹。
成国公也终于被彻底说服了,抹一把冷汗,大生认同:“郑秀只要指控殿下,无异于承认他早知殿下意图伏杀太子,非但不阻,却还想着坐收渔翁之利,皇上怎能容他?秦王无能,八皇子年幼,只要太子死于非命,还有谁比殿下更适合克承大统?皇上恶绝郑秀在前,自然会偏重于殿下。”
临淄王又再突发奇想,于是更加坚定了继续行动的决心。
------------
第746章 终未成殃
就怕人心怀侥幸。
临淄王猜测凭郑秀的老谋深算,恐怕已经接受了秦王是桶烂泥糊不上墙的结果,以及八皇子吃亏在年弱,而弘复帝早在废黜太孙储位时就已经无意立幼主,那么郑秀把顾济沧掌控在手的真正目的,冷静下来后就很值得推敲了。
秦王八皇子必败,郑秀理当投诚太子。
可如果郑秀当真下定决心投诚太子,这时就应当利用顾济沧向太子投诚,与太子一齐对付自己。
但太子显然没有意识到顾济沧已然脱身,仍在计划沽水营救,这就说明郑秀多半是怀揣着见风使舵的想法。
他想站在最终胜出者一方。
所以临淄王的侥幸是,明日太子身亡,郑秀也许根本不会出面指控他是伏杀太子的真凶,只不过会利用顾济沧向他投诚,表明臣服的意愿,保得郑氏一族日后的荣华,所以他根本没有必要终止计划。
临淄王早已认定,太子若能克承大统,是绝对不会放过他,允他赴藩称霸一方,威胁帝位!
这个时候的情势也的确不容临淄王更多犹豫了,因为他的想法从来就不是苟于郡王之位,向他人屈膝折腰,他为了皇位已经赌上生死,所以兰庭才计划釜底抽薪,所以郑秀才不会多此一举拦阻。
↑返回顶部↑
临淄王越是分析,越加觉得胸有成竹。
成国公也终于被彻底说服了,抹一把冷汗,大生认同:“郑秀只要指控殿下,无异于承认他早知殿下意图伏杀太子,非但不阻,却还想着坐收渔翁之利,皇上怎能容他?秦王无能,八皇子年幼,只要太子死于非命,还有谁比殿下更适合克承大统?皇上恶绝郑秀在前,自然会偏重于殿下。”
临淄王又再突发奇想,于是更加坚定了继续行动的决心。
------------
第746章 终未成殃
就怕人心怀侥幸。
临淄王猜测凭郑秀的老谋深算,恐怕已经接受了秦王是桶烂泥糊不上墙的结果,以及八皇子吃亏在年弱,而弘复帝早在废黜太孙储位时就已经无意立幼主,那么郑秀把顾济沧掌控在手的真正目的,冷静下来后就很值得推敲了。
秦王八皇子必败,郑秀理当投诚太子。
可如果郑秀当真下定决心投诚太子,这时就应当利用顾济沧向太子投诚,与太子一齐对付自己。
但太子显然没有意识到顾济沧已然脱身,仍在计划沽水营救,这就说明郑秀多半是怀揣着见风使舵的想法。
他想站在最终胜出者一方。
所以临淄王的侥幸是,明日太子身亡,郑秀也许根本不会出面指控他是伏杀太子的真凶,只不过会利用顾济沧向他投诚,表明臣服的意愿,保得郑氏一族日后的荣华,所以他根本没有必要终止计划。
临淄王早已认定,太子若能克承大统,是绝对不会放过他,允他赴藩称霸一方,威胁帝位!
这个时候的情势也的确不容临淄王更多犹豫了,因为他的想法从来就不是苟于郡王之位,向他人屈膝折腰,他为了皇位已经赌上生死,所以兰庭才计划釜底抽薪,所以郑秀才不会多此一举拦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