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3 / 7)
武照哽咽着接话,“那咱们现在就走吧!”
王熙然再次‘面露难色’,好似实在对武照没办法一般,他们带人快速收拾完东西后没多停留就离开了。因为这样,换成李恪和他带来的人懵了,已经有预感四人不是出自百家就是墨家,故此根本不会想要帮助他们,只是没想到人家做的这么直接,连一晚都没过竟当日离开。
王熙然还真没小气到这种地步,再怎么说就算没打算手把手教,也应该把府内账册等交接了。主要正巧武照假意作闹,他怕之后被李恪找各种理由留下,才在对方初来没反应过劲的时候跑路。
待上船后,武照也有自己的解释,“都说吴王殿下为人随和,但我知道一直有忠于前隋的官员想让他上位,那他跟咱们就不是一伙的。此人出现在倭国很是奇怪,那些对他的夸赞之言都是从别人口中听来,谁知道他内里是什么样的人呢。
说句不好听的,若他们在船上动手脚,咱们便很容易葬身大海。故此我才想着赶紧离开,这船是他们坐过来的应该没问题,方才也是咱们的人在看守。”
墨久接话:“吴王不该出现在倭国,可他偏偏来了,我担心长安有变故。”这是解释为什么他也配合武照,连面子功夫都不愿意做了。
周齐听后学房遗爱撇嘴,“无论这人好坏都不是咱们这边的,还是赶紧回长安要紧。”
就在他们说李恪的时候,已经吃过饭躺下休息的李恪内心也复杂着。他当然知道为什么大家偏偏如此对待他,想到离开前父皇对他说的话,李恪握了握拳。
若说怨恨对他存有偏见的人,李恪觉得他连怨的资格都没有。大家都怕心系前隋的人推他上位才如此,事实上这两年有好些人明里暗里找到他,这么一来怎么能怪别人防备。可是另一方面他也很委屈,血统不是自己能选,那些人主动找来,怎么能怪他。
李世民也为难,他一方面知道大臣的顾虑没有错,一方面也是觉得不能怪处处优秀的李恪。无奈之下想出这么个主意,李恪很有能力,不如将倭国事情交给他运作,若拿下倭国就给他当封地。如此一来便是再有人想打李恪的招牌做什么,也得能找到人才行。
料想朝堂文武定然不会同意这个想法,李世民暗暗找来李恪跟他说明情况,又派李恪王府下属的官员和护卫跟随秘密前往倭国。
没有不透风的墙,尤其是关于备受关注的吴王的事情。李世民也是做足了准备,待早朝被御史质问时答道:“朕乃一国之君,吴王素来英武又行事谨慎,朕为什么不能派他去倭国?”
一向捧臭脚的大舅哥长孙无忌率先出言反对,“圣上此言不妥,到底该派谁去应该在朝堂上一起商量。由于倭国奏报直接递给圣上,我等都不知道倭国现在是何情况。圣上固然睿智,然而我等不能因此就不作为。”
魏征紧跟着站出来,“圣上的行为太过专断独行,倭国的事情还牵扯着高句丽和百济。就算咱们在倭国的经营因错误决定浪费掉也只是可惜罢了,然而若影响到高句丽和百济的局势呢?咱们可是跟它们国土相邻。”
侯君集一咧嘴,“隋朝的时候,隋炀帝没经营好国家就去招惹高句丽,说到底隋朝的灭亡跟此还有重大联系。现在圣上派隋炀帝的外孙去倭国,微臣觉得事情要悬呀。”
↑返回顶部↑
王熙然再次‘面露难色’,好似实在对武照没办法一般,他们带人快速收拾完东西后没多停留就离开了。因为这样,换成李恪和他带来的人懵了,已经有预感四人不是出自百家就是墨家,故此根本不会想要帮助他们,只是没想到人家做的这么直接,连一晚都没过竟当日离开。
王熙然还真没小气到这种地步,再怎么说就算没打算手把手教,也应该把府内账册等交接了。主要正巧武照假意作闹,他怕之后被李恪找各种理由留下,才在对方初来没反应过劲的时候跑路。
待上船后,武照也有自己的解释,“都说吴王殿下为人随和,但我知道一直有忠于前隋的官员想让他上位,那他跟咱们就不是一伙的。此人出现在倭国很是奇怪,那些对他的夸赞之言都是从别人口中听来,谁知道他内里是什么样的人呢。
说句不好听的,若他们在船上动手脚,咱们便很容易葬身大海。故此我才想着赶紧离开,这船是他们坐过来的应该没问题,方才也是咱们的人在看守。”
墨久接话:“吴王不该出现在倭国,可他偏偏来了,我担心长安有变故。”这是解释为什么他也配合武照,连面子功夫都不愿意做了。
周齐听后学房遗爱撇嘴,“无论这人好坏都不是咱们这边的,还是赶紧回长安要紧。”
就在他们说李恪的时候,已经吃过饭躺下休息的李恪内心也复杂着。他当然知道为什么大家偏偏如此对待他,想到离开前父皇对他说的话,李恪握了握拳。
若说怨恨对他存有偏见的人,李恪觉得他连怨的资格都没有。大家都怕心系前隋的人推他上位才如此,事实上这两年有好些人明里暗里找到他,这么一来怎么能怪别人防备。可是另一方面他也很委屈,血统不是自己能选,那些人主动找来,怎么能怪他。
李世民也为难,他一方面知道大臣的顾虑没有错,一方面也是觉得不能怪处处优秀的李恪。无奈之下想出这么个主意,李恪很有能力,不如将倭国事情交给他运作,若拿下倭国就给他当封地。如此一来便是再有人想打李恪的招牌做什么,也得能找到人才行。
料想朝堂文武定然不会同意这个想法,李世民暗暗找来李恪跟他说明情况,又派李恪王府下属的官员和护卫跟随秘密前往倭国。
没有不透风的墙,尤其是关于备受关注的吴王的事情。李世民也是做足了准备,待早朝被御史质问时答道:“朕乃一国之君,吴王素来英武又行事谨慎,朕为什么不能派他去倭国?”
一向捧臭脚的大舅哥长孙无忌率先出言反对,“圣上此言不妥,到底该派谁去应该在朝堂上一起商量。由于倭国奏报直接递给圣上,我等都不知道倭国现在是何情况。圣上固然睿智,然而我等不能因此就不作为。”
魏征紧跟着站出来,“圣上的行为太过专断独行,倭国的事情还牵扯着高句丽和百济。就算咱们在倭国的经营因错误决定浪费掉也只是可惜罢了,然而若影响到高句丽和百济的局势呢?咱们可是跟它们国土相邻。”
侯君集一咧嘴,“隋朝的时候,隋炀帝没经营好国家就去招惹高句丽,说到底隋朝的灭亡跟此还有重大联系。现在圣上派隋炀帝的外孙去倭国,微臣觉得事情要悬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