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2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咱们先前说过,李绩这个人十分仗义并且忠诚,当初拿他对李密的态度举过例子。这样一个人,是所有英明帝王的最佳托孤对象。按历史上来说,李世民去世的时候,李治虽说算不上年幼,却十足的不成熟,随便一个老狐狸就能生吞他。

  在当时那种情况,李世民先是选择李绩到李治的太子宫中挂职,后又让他成为托孤大臣中的重要角色。帝王嘛,再信任也不会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即便如此,也能看出李世民对他的信任,侧而也是对李绩人品的肯定。

  闹蝗灾的时候,王珏设计扰了李治的名声,却也没害他性命。李总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物,谁知道他老人家会不会突然脑抽,觉得自家小儿子出生便带着那么个名声过于可怜,从而再次把他信任的大臣弄到李治的王府中任职。

  别人可以,李绩不成。他有实力有头脑并且够忠诚,万一李治小子长大后肖想太子的位子,李绩会非常难做。通常来说,他不会是那个告密的小人,那么事发必然会被牵连。李绩并不止是王珏友人还是黄文岳丈,再说大唐名将也实在不该死在阴谋诡计中。

  王珏想着,通过这次出征将李绩打上半个太子标签,省得再有人惦记。为什么是半个,李世民还没死呢,这个时候过于拉拢大臣,不用等李治长大,李承乾就得挨收拾。

  言归正传。李绩走进大帐后,并不像李靖那么从容地坐在首位,他还带着太子呢。

  李绩与李承乾先推让了一番,李承乾坚持要坐于王珏下首,李绩让了三次,李承乾仍拒绝,如此才作罢。

  方才的互动,李承乾彰显了自己的风范,大气、不抢功、不乱指挥、尊师重道。这账内除了几个上层人士,也还有一些中、低级将领在,其中大多数人在出征前只远远看过李承乾。这么好的机会,此时不刷印象值,更待何时?

  大家正要入座,王珏对李绩笑道:“承乾虽跟我学习过兵法,上战场却是第一次。好在李将军平日也没少教导他,我这个做老师的才不那么担忧他的安危。”停顿一下,又意有所指地说:“我此次随军出征,只提建议,一切都听李将军安排。”

  原本还有人担忧若储君与李将军发生分歧该怎么办,又有一贯爱制造话题的王县伯在,好些人都觉得百家派的加入是强有力的帮助同时也是未知的变数,如今有李承乾和王珏的连番表态,心存担忧的人终于安稳下来。

  有些脑筋灵活的则开始顺着王珏的小算计琢磨,太子和王县伯如此给李将军称面子,又有王县伯弟子和李将军的联姻,有些事情不言而喻啊。殿下们还小,如今并未出现储位之争,现在看来很难有人能撼动太子的地位。

  李绩是个聪明人,虽不明白在无人争储的情况下,王县伯为何如此行事。但想到圣上对太子的满意以及自身诸多情况,他也就默认了。

  瞧着李承乾下首两个小萝卜头,尤其是赶路全程都撅着嘴的房遗爱,李绩再次于内心无奈叹息。眼不见为净,他转过头对众人说道:“据探子回报,突厥人内部松散,他们定未发现咱们。此处并非易于藏身之地,加之咱们是主力军,步兵居多,便是想换地隐藏也无合适的地方。老夫以为,不如趁他们未发觉前,攻击其腹地如何?”

  李绩话落,大家都皱眉思索起这个提议。通常来说,他们应该休整几日再考虑出兵,毕竟几个月的赶路让战士们比较疲惫。然而,似大将军所说,高原战能玩的伎俩太少,目前这个突袭机会非常难得。

  考虑到若正常对战,突厥人这个马背上的民族要比他们的兵更能打也更了解作战环境,作为副将的张公瑾也在内心也赞同李绩的提议。只是太过冒险,谨慎如他不敢接话。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