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3 / 7)
但卫玠想告诉他姐姐,你已经做的很好、很好了。
我没事,你没事,我们终于重新团聚在了一起。
己方开始打扫战场,多年未见的卫家三兄妹,围坐在郡守府,准备吃火锅。
在魏晋,火锅的官方称呼叫“古董羹”,因火锅煮起来时的“咕咚”声而得名。用的是能分为好几格的五熟釜,也就是古代版的鸳鸯锅,始自三国时代的魏文帝时期。其实西晋时,北方还不算特别流行这种吃法,但卫玠喜欢,所以,古董羹终于跃入了世家圈高傲的视野。
从小到大都是如此,只要卫玠喜欢的,不需多少时日,便会流行到洛阳的街头巷尾,进而蔓延至全国。
好比卫玠曾经实验性的弱不胜衣的披着羽衣,也好比卫玠更早以前的慈善之举。
卫玠当时还没有如今这么系统的带起流行的概念,他更多的只是做了他在现代时被无形中培养起来的习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国家其他地区遭灾的时候,他会尽己所能,贡献出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只不过在现代,卫玠就是个普通人,父母早逝,他自己也没多少钱,在学校组织对遭灾地区捐款的时候,他只能少捐点;而在古代,卫玠有了花不完的身家,所以他就多捐了点。
卫玠其实也曾想过苏一把,学学小说里穿越的前辈们那样,提出“以工代赈”的想法。
结果被拓跋六修拦住了,因为……
以工代赈的经济思想,从汉代就已经有了。在西汉的戴圣所编纂的《礼记·月令》篇中,便已经记录下了当时朝廷对此的相关政策——“季春之月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绝”,并不需要哪个后来者特意“提出”。
还是那句老生常谈的话,古人真的很厉害,最起码比卫玠想象中厉害的多。他还是老老实实的当地主家的傻儿子就好。
地主家的傻儿子此时此刻,就正在和地主家其他的傻儿女一起吃着火锅,唱着歌。
前面刚下了战场,如今就吃饭吃的如此自然……也是在所难免。
毕竟卫熠等人先是风尘仆仆、焦急担忧的赶了几天几夜的路,再是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与胡人大战三百回合,他们的身体状态被标注为了“又饿又困”。在先吃饭还是先睡觉之间,胃口打赢了这场战争,它表示,先祭了五脏庙才有力气睡觉!
↑返回顶部↑
我没事,你没事,我们终于重新团聚在了一起。
己方开始打扫战场,多年未见的卫家三兄妹,围坐在郡守府,准备吃火锅。
在魏晋,火锅的官方称呼叫“古董羹”,因火锅煮起来时的“咕咚”声而得名。用的是能分为好几格的五熟釜,也就是古代版的鸳鸯锅,始自三国时代的魏文帝时期。其实西晋时,北方还不算特别流行这种吃法,但卫玠喜欢,所以,古董羹终于跃入了世家圈高傲的视野。
从小到大都是如此,只要卫玠喜欢的,不需多少时日,便会流行到洛阳的街头巷尾,进而蔓延至全国。
好比卫玠曾经实验性的弱不胜衣的披着羽衣,也好比卫玠更早以前的慈善之举。
卫玠当时还没有如今这么系统的带起流行的概念,他更多的只是做了他在现代时被无形中培养起来的习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国家其他地区遭灾的时候,他会尽己所能,贡献出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只不过在现代,卫玠就是个普通人,父母早逝,他自己也没多少钱,在学校组织对遭灾地区捐款的时候,他只能少捐点;而在古代,卫玠有了花不完的身家,所以他就多捐了点。
卫玠其实也曾想过苏一把,学学小说里穿越的前辈们那样,提出“以工代赈”的想法。
结果被拓跋六修拦住了,因为……
以工代赈的经济思想,从汉代就已经有了。在西汉的戴圣所编纂的《礼记·月令》篇中,便已经记录下了当时朝廷对此的相关政策——“季春之月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绝”,并不需要哪个后来者特意“提出”。
还是那句老生常谈的话,古人真的很厉害,最起码比卫玠想象中厉害的多。他还是老老实实的当地主家的傻儿子就好。
地主家的傻儿子此时此刻,就正在和地主家其他的傻儿女一起吃着火锅,唱着歌。
前面刚下了战场,如今就吃饭吃的如此自然……也是在所难免。
毕竟卫熠等人先是风尘仆仆、焦急担忧的赶了几天几夜的路,再是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与胡人大战三百回合,他们的身体状态被标注为了“又饿又困”。在先吃饭还是先睡觉之间,胃口打赢了这场战争,它表示,先祭了五脏庙才有力气睡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