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1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会议结束之后,冯笑笑就开始了随外商团的参观行程,首站就是她最熟悉的纺织厂。

  纺织厂主要的产品是棉纺、涤纶、锦纶等布料,在六七十计划经济年代,这些都是重要的战略资料,不知道有多抢手好卖了。下游企业曾经为了搞到棉纺配额,到处托门路、找关系,可到了八十年代下旬以后,随着产品地位的变化,纺织厂的效益下行,利润不断亏空……

  最终,纺织厂在九十年代初被转卖给了私人,裁减了大量的工人。这在当时对冯笑笑一家而言是个不小的打击,就是那年,外公和大舅双双下岗,家里的经济一下子陷入困境。外公年纪不小了,就干脆过起了退休的生活,可大舅拿了一笔下岗安置费之后,接连做了几个小生意都没有成功,一辈子过得紧紧巴巴的。

  此刻,厂房里机器声轰鸣,工人们穿着白色的工服在机器旁辛勤的劳作。崔厂长一脸笑容的陪着两位领导和年轻的何士超走在最前面。冯笑笑则远远的跟在队尾。

  崔厂长一脸谄媚的望着何士超,问:“何总,不知您对我们厂房有什么指教?”

  何士超回想这十几天在内地参观的日子,也算是见惯了这些当地官员和商人的嘴脸——不分青红皂白的对外商极尽谄媚之能事。他刚踏足内地时,还心想自己毕竟是晚辈,对他们倒也客客气气,可时间久了,心里忍不住便开始看低这些人。

  何士超语气颇为傲慢的问:“这些机器是德国产的?”

  崔厂长很得意的说:“是,何总好眼光,这都是前年才从德国引进的机器,花了2000多万美元呢!”

  何士超冷哼了一声:“2000多万?”

  他心想,这机器虽然是德国的,可都是七八十年代的快要被淘汰的型号,明显是德国人用旧了的二手货。这崔厂长年纪不小了,居然连这点眼光都没有。他们何氏去年从美国进口新机器都比这便宜了三四成。

  这不冤大头么!真是人傻钱多啊!

  他也不愿戳破,只是应付的答道:“好好……”

  王市长蒙在鼓里,不明就里的在一旁附和道:“这纺织厂可是我们宁城的纳税大户,厂区现在就占地30亩,如果何氏有兴趣投资,我们宁城政府不仅能提供三年的税收减免,能能把城郊工业区的一块地划拨过来……”

  何士超根本对宁城和纺织厂毫无兴趣,他早就打定了主意,向家族建议在毗邻香港的江州建立合营企业,如今还一路跟着外商团继续参观,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

  他漫不经心听着王市长和崔厂长在耳边无休止的夸夸而谈,心中忍不住涌起一阵鄙夷。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