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3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若是有人更喜欢言辞华丽,就认为曾毓更甚一筹;若有人更喜欢文辞散漫,思想深刻,就更喜欢余柏林。

  当然,封蔚和大宝这种认为余柏林哪里都好,心偏到九天之外的人,就不用提了。

  不过封蔚和大宝还是认可曾毓所做文章的。

  更认可曾毓所做文章背后的意义。

  这是在为太子造势呢。

  世人多把视线投向曾毓和余柏林这两个状元又开始较劲,写文又是写同样的题材同样的思想,还是同时拿出来这件事。

  对文人之争之惜津津乐道,反而忽略了这两人举动背后的含义。

  他们只赞叹文章辞藻华丽,思想深刻,发人深省,却没发现这两人是在为太子造势。

  是在有人弹劾太子不顾身份礼仪之前,先把太子之事做了定论,称赞太子有先皇之德,重农桑,体恤民情民苦,承当今圣上之风。

  待这两篇文章因曾毓和余柏林“相争”趣事传遍天下的时候,再有人弹劾太子,就是自讨苦吃。

  众人已经先入为主,认定太子所做之事为正确。弹劾之人,便是错误了。

  大宝在知道这背后含义之后,对曾毓也十分佩服。

  怪不得父皇同意他多走走。他只圈在宫中,所见之事就那么一小点,就算遇到良臣,也分辨不出。

  现在他一到边疆,就发现了曾毓这一良臣。

  明明他早就知道曾毓之名,却一直未曾多注意。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