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3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由于事关科举,又是士子犯案,情节极为恶劣,刘未立刻下了诏令,要求三司共同调查此事,务必在最快的时间内查清楚真相。

  举凡士子入京赶考,家境贫寒的,由当地的官服提供一部分盘缠,只够步行上京。寒士有时候为了赶上礼部试,往往要提前几个月出发,路远的,只能想法子找人资助入京,等待来年出息了再偿还。

  像是受害士子这样的,家中虽然是清白人家,但毕竟并非什么大富之家,路上也只能去找家境富裕的同科士子拼车入京,提供一些车马费即可。

  这样的事情太过寻常,赶考的士子有时候赶路到一个大镇,结交三五志向相投的同科士子,也是常事。

  这一路合则投,不合则分,遇见对味的,一路讨论学问、聊聊未来的志向,即使是入京的枯燥行程,也变得没那么枯燥了。

  孙清和韩元林是同乡,家境都很富裕,两个家族为了供给他们读书,都由族中出人为他们耕种土地、缴纳束脩,到入京赶考时,还提供马车、书童,在京中事先安排好客栈,只希望他们飞黄腾达那日,举族子弟也能有出息。

  受害的这位士子,便是在半路上搭上了孙清和韩元林的马车。孙和韩仰慕他的才华,一路上好酒好菜照顾着,又有书童安排琐事,这寒门的书生一路上过的无比畅快,不愿离开。

  他的学问好,又经历过一次科举,孙清和韩元林一路向他们请教,也算是半师半友。

  直到有一次,这士子酒后失态,将自己精心准备的行卷炫耀给孙、韩两人看了,又言之凿凿这张行卷被大儒张子清称赞过,只要入京一投卷,必定有达官贵人奉为上宾。

  于是也就有了半路上突然向两人下手,趁着两人内急下车方便的时候,伙同书童一起将两人推下山崖,将马车上的行卷据为己有之事。

  虽说这位士子手中没有证据,仅有片面之词和他多年来精心写成的行卷内容,但孙清和韩元林却有个极大的纰漏放在了身边,那就是他们两人所带的书童,都不是什么硬骨头。

  两个书童很快被带走,孙清和韩元林也被投入狱中,书童在严刑拷打后对半路上痛下杀手的事情供认不讳。

  动机也很简单,他们的身契在孙清和韩元林手中,不得不伙两位主子一起杀人,否则就要被发卖到活不下来的地方去。

  而后走访晋州山中的御使也快马派人回报,在上告举子所说的地方找到了那个救了人的樵夫,当地也有郎中和马车行可以作证,甚至找到了救他们的那棵巨松。

  派去受害士子所在书院的特使虽然还没有回京,但京中亦有同一书院的士子做了证,证明其中几首意境深远的诗词他们曾经在书院中听先生赞叹过,这位士子在当地官学和书院都十分有名,并非恶意构陷之人。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