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4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几日之后,右相王端启奏朝廷,请行屯田之法。

  王端道:“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今天下不耕者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戎甲未卷,自宜自耕自首。屯田之利有六,而广储刍粮不与焉。战不废耕,则耕不废守,守不废战,一也;屯田之吏十据所屯以为己之乐土,探伺密而死守之心固,二也;兵无室家,则情不固,有室家,则为行伍之累,以屯安其室家,出而战,归而息,三也;兵从事于耕,则乐与民亲,而残民之心息,即境外之民,亦不欲凌轹而噬齕之,敌境之民,且亲附而为我用,四也;兵可久屯,聚于边徼,束伍部分,不离其素,甲胄器仗,以暇而修,卒有调发,符旦下而夕就道,敌莫能测其动静之机,五也;胜则进,不胜则退有所止,不至骇散而内讧,六也。有此六利者,而粟米刍槀之取给,以不重困编氓之输运,屯田之利溥矣哉!诸葛公之于祁山也,亦是道也;姜维不能踵之,是以亡焉。”

  当日朝堂之上,百官皆默,周王一阵沉默之后,便问王端:“卿已逍遥多年,如今,因何出此之言?”

  毕竟这些年来,左相谢浔及谢氏一族在朝中渐渐坐大,王端几乎被架空了实权。即便被排挤在外,架空了实权,王端也总是笑而置之,从不上心。为此,世人皆称他为“与世无争和气翁”。公子沐笙也曾讲过,如今王端的右相之位近同虚设,若不是御史大夫王笺还有在朝之心,这琅琊王家只怕就要淡出朝堂了。

  却,王端竟一反常态,出言理事了!这如何不会叫人惊诧?

  ☆、第74章 恕不从命第六十二章

  如此,眼见王端突然提出“屯田之法”,所有人都措手不及。廷上众人更是惊疑一片,一时都未想明白,平日里总是告病不上朝,但凡上朝便做壁上观,装糊涂打哈哈的右相王端怎么就一纸奏章提起了“屯田之法”了?屯田不屯田,种地不种地,和他琅琊王氏有甚么关系?

  难不成,琅琊王氏想要在朝堂之上重整旗鼓了?他们终于想要抢回被陈郡谢氏占去的那杯羹了么?

  面对众人的猜疑,面对周王的质问,王端却是一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混沌模样,不过淡淡一抚须,嗤笑着道:“老臣已朽!不过夜来幽梦,忆及当年战死沙场之故友,他道十几年来边防依旧荒芜,将士温饱仍无自足。闻之,老臣心中甚愧,只怕来日黄泉路上无颜再见,如此,才有了今日之谏。”说到这,王端便是一揖,朝周王堪堪拜道:“但望陛下慎思考之,以教故友泉下心安。”

  王端与周王说故友,下感情棋,其实是有依有据的。泰康八年,周王亲征北疆,彼时,周王被困闳谷关,万分凶险,生命垂危之时,是副将张仩领三千将士以命血拼,才救得周王脱出重围。而那张仩,正是王端的妹婿。泰康八年末,张仩之妻,王端之妹王淑更是因夫君之死痛不欲生,守灵二十七日后,以身殉夫。彼时,那也是一桩口口相传的哀戚之事。

  如此,听了这番话,周王的神色也是一变,只觉得王端这次的奏书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一时间,周王也是百感交集,竟是叹道:“遥想当年,孤亦是青春年少,血气方刚。却如今,齿已衰矣!”说到这,周王更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殿内四周,火盆正熊熊地燃烧着。

  一室的温暖如春之中,直过了半刻,周王才复又抬起了眼来。他认真地仔细地盯向了王端,盯着盯着,终于,自寺人旌手中接过了奏章,只单单看了一眼,便随意地将奏章扔在了几上。继而,他广袖一甩,便朗声地说道:“从今日里,自吾周州郡各处列置田官,起命边关将士垦种边防荒地,从此务农积谷,以备国用。”

  一时间,满满的恭贺声中,百官在私下都是面面相觑。谢浔更是直截冷了脸,趁着众人不备,恨恨地瞪了一眼王端。彼时,公子沐笙亦深深地看了一眼王端,但那眸中,却是与谢浔相反的敬重之色。

  王端的奏章一出,公子沐笙便想起了周如水这几日都哭得通红的眼。他那傻阿妹呀,自回宫之后便丝毫不提与王玉溪偶遇之事,明明是伤心得泪流不止,却偏骗他说是被炭火熏得伤了眼。还嫌宫中的金丝炭不够好,又胡搅蛮缠地道,定是谢姬趁着买办中饱了私囊。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