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当然,谁当天子,不在于这个人够不够伶俐,而在于朝臣们如何博弈,上一任帝王有如何心意。

  张公公虽然觉得太孙不够好,然而也不得不承认,比起太孙泽,太孙吴也有不少的可取之处。

  善纳谏、不独断、待人如诚,至少这三点,太孙泽就远远不如。

  还有隐忍一处上,将太子的倒是学到了十成十,足可看出是父子来。

  这几点加起来,反倒是个明君之相了,大庆也不是才开国建业,其他的帝王特性,太孙倒也真不用有。

  若是日后这些品性不变,太孙作为一位守成之君十分足够。

  不过张公公觉得太孙吴不够伶俐,然而却忘了,善隐忍之人,从来都不会让人看出伶俐来。

  太孙若真不伶俐,如何争取到的这一份差事来?

  不过是太孙的不伶俐吃亏在阅历之上,此事就是让伶俐的太孙泽来,也未必不会与他一样的反应。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大庆只用读书就能推出天下事的天才又有谁?纵然姜太公为文王平天下,那也是七十高龄,且还在殷商为臣过,数十年见证世间之事的累积之功耳。

  就是城府深深如张公公自己,如魏氏、如柳贞,在太孙这个年纪,何不曾还带有天真?

  张公公继续与太孙细细说着这三关里的事,用自己所知晓的分析其中丝丝缕缕,可利用之处。

  太孙听得连连点头,其实他还真不笨,张公公稍稍一说,他就能领悟,不过是之前大儒们教导他的,没有教过他谋心之术。

  凭心而论,大家都是在皇帝收下讨饭吃,有机会教导未来的皇帝,谁又能没有私心真想日后的皇帝真聪慧无敌的?

  皇帝太聪明了,还有他们朝臣什么事儿?如杨三爷、魏九重等人,必然是不太喜欢帝王太过明察秋毫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